忠君爱国孝双亲,多才多艺广善心——记高邑儒学正堂汤铭公

清康熙初年,汤铭公受朝廷任命,于山西稽山县千里迢迢赴河北高邑县任儒学正堂。

虽一路风尘仆仆,人马劳顿,备尝旅途艰辛,但他没有丢弃随行的几箱藏书。因为这些经典书籍一直被他视为身家性命,也是他的安身报国之本、修身齐家之道和传道授业之源。

贴身的行李中有绿宝石一枚,乃其离家之日父亲所赠,为日后认祖归宗之凭证,祖传另一枚绿宝石则由弟弟在山西原籍保管。

汤铭公一生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在担任高邑儒学正堂期间,勤于钻研,严以律己,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对高邑诸位生员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为高邑儒学教育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古忠孝难两全。授课之余,他常常书写家书,表达对双亲的牵挂和愧疚,叮嘱弟弟代己尽孝。每当俸禄发下,他都会托人连同家书一并带给远方的双亲。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披衣起榻,踱步窗前。妻儿早已睡下,四周一片寂静。他抬头仰望偌大的夜空,除却一轮明月,几颗孤星黯然散落其间。

那深蓝的夜啊,正如母亲的蓝衫!此刻,她是否依然坐在烛前?想起儿时,深夜醒来,总会看到母亲低头缝着衣衫,烛光里,她的丝丝发缕,泛着幸福的亮光。

料想此时,母亲大人也正抬头望着窗外吧?眼睛一眨不眨,呆上那么好一会儿,她一定是想起了在外任职的孩儿吧!

不知不觉,他已踱至学堂院中的槐树前,此乃上任之日亲手所植,今已亭亭如盖矣。他伸出手去抚摸那凹凸不平的树干,如同握着父亲历经沧桑的手。

耳畔又响起父亲铿锵有力的话语:“报效国家,授人子弟,光耀千古,勿念双亲——”脑海也浮现出父亲严厉不乏慈祥的面容,此情此景,似梦似真。一时间,他神清意明,只觉多日来的忧愁烦郁烟消云散了。于是赶紧面对故乡的方向跪下,行三叩首之礼。

月,已渐渐退去,栖居的鸟儿在巢里忽扇了几下翅膀,警觉的狗儿发出了几声吠叫。很快,一切重又恢复了平静。

汤铭公不仅上忠国家,下孝父母,还多才多艺,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造诣颇深。

据十世孙吉祥讲述,1937年以前,每逢春节,族中长者都会请出先祖汤铭公的自画像,并悬挂于堂屋正中墙上,上香点烛,摆上供品,由族人跪拜。

画像高七尺,宽三尺,先祖头戴红缨顶子官帽,脖挂念珠垂至胸前,身穿蓝色官服,端端正正坐于铺有虎皮褥子的太师椅上。 他面孔瘦削,留有短须,慈眉善目,两眼炯炯有神,令人称奇的是,无论你从像前哪个角度看,他总是以微笑对你。

画像下前方有一个竹制条几和一张八仙桌。靠近画像的条几中央摆着双狮滚绣球砚台一个,旁边各有瓷盘一个。一个瓷盘内放有绿色翡翠一块,另一个放有祖传绿宝石一枚。 八仙桌上外围两边摆有烛台,中间是香炉和供品,

画像两侧各有精制扇面四个,扇面上均为先祖书法及绘画作品。

1937年,日寇占领高邑后,族人饱受战乱之苦,生活颠沛流离,祖传宝石、先祖画像以及留有先祖书法和绘画的扇面不慎丢失,这实在是令人痛惜!

如果说汤铭公“忠君爱国孝父母”是在顺应天道、遵守人伦纲常,那么他“多才多艺广善心”就是顺乎己意、心怀天下苍生。

就任之初,高邑接连两年饥荒,他目睹春夏不雨,田地干裂,庄稼枯萎,民穷财尽,饿殍相属的现状,深感痛心!

每当听闻又有一饿死之人被亲人抬出城掩埋之时,他总会低头沉默不语,良久,方仰天长叹一声。《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区区一儒学教諭,他能否穷时济一方百姓?

于是,汤铭公先给双亲寄书一封,表明心意,要将岁俸悉数拿出,以救济饥民,望父母大人见谅。后与训导及生员在学堂院中支起一口大锅,熬粥供附近极度饥饿之人享用。

为能真正做到扶危济困,他们根据贫富程度、身体状况、年龄性别将挑选出的急需救助的之人分成两组,每天更换一组,使饥民可每两日食粥一碗。

为了鼓舞饥民,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和饥民一样两日只食一碗粥。唐朝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善之愿,清代汤铭公则有“愿用粮食千万石,保得高邑黎民尽饱餐”的小善之行。

月余,学堂四周饿殍之数遂止。汤铭公善行传至城内别处,有善根之人竞相效仿,又月余,城内百姓方渡此难关。

恰逢朝廷赈济之粮运至县衙,未及发放,又突遇洪水,以城内地势较高,知县遂召乡野之民于地势低洼之处迁入县衙及学堂暂避。汤铭公又率众人奔波劳碌,安抚灾民。

洪水退,知县大人以救灾有功给予汤铭公粮食十石,其仅留一石,其余发放训导、生员及附近百姓,其善行被人称颂。

后人有曰:“天干地坼岁饥馑,春夏未雨秋大水。穷达两时广善心,德艺双馨固根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忠君爱国孝双亲,多才多艺广善心——记高邑儒学正堂汤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