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困而学之的人吧!

在一节课上,讲解马原的老师讲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环境时提到:“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时,我突然产生一个疑惑:追本溯源,从根本上这种差距是如何诞生的?

过了一会儿,老师又说:“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诞生并取得胜利”,其中一个原因是“俄国农奴制的残余”,于是我又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有的人是农奴,有的人是地主?

突然间,我想起来几句话,见下↓

《论语·阳货》“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论语》(阳货第十九)孔子有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

以前我一直对这句话不怎么理解,认为孔夫子他老人家怎么会说出这样子的话?居然把人分成两种,一种聪明人,一种笨人……好吧,事实证明是我曲解了他老人家的意思,这句话原来要和下面这句结合来理解↓

做个困而学之的人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论语·季氏》: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原来,孔子是把人分为四种: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从历史,从身边来看,可不就分为这四种吗?

生而知之的人最少,如李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子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你看这种人用学而知之是不足以解释的,人家是开了灵感挂的人……

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大部分人都是这两种,比如孔子他老人家就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最后一种困而不学,仔细留心,的确也是有很多人属于这种情况,他们或许“知道自己不知道”或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无论如何:他们放弃了成长。

结合这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很好理解了。

于是,以上就可以总结为:人和人之间是有先天差距的,这种差距虽然可以通过后天弥补,但是总有一些人不愿意付出代价去弥补……

于是,我突然理解了本篇开头的两个问题:帝国主义之间的差距、地主与农奴之间的差距……产生的改变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啊,这只不过是这种差距在时间的力量下改头换面,被无限的延续延长的结果。

地主为什么会是地主,农奴为什么会是农奴,追本溯源,可能就是他或者他的祖先放弃了成长(或者成长的太慢)……推而广之,帝国问题也是一样的。

于是,我突然明白了:这不就是李笑来老师说的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心智力量差异所造成的差异吗?而“人穷就要多生养”这句话所说的就是那些成长落后(停滞)的人的无奈之举吧!毕竟生多了,出现“困而学之”甚至“生而知之”的概率就大了,整个家族的命运也将因此改变……

想到这里,不禁出了一身冷汗,突然发现如果你不做一个“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的人……不仅仅影响你自己,甚至影响子孙后代甚至国家,想来这真是蛮恐怖的事情!吓的我不禁再三回顾了一下这个逻辑,发现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说,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我想这可以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理由!

做个困而学之的人吧!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所以说,要做一个“困而学之”的终身学习者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个困而学之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