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这个词最开始是在angie的《学习力》里看到的。当时大概知道,暗时间属于平时不经意的时间,比如走路、等人的时候的零碎时间,是可以利用的。
蚂蚁私塾专门把这本书放在第3本来拆解,与前面2本《异类》、《拆掉思维的墙》有密切相关,前面强调认知、思维的提升,这一本主要讲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有理论也有方法论。作者刘未鹏1984年出生,是连续写了8年博客的科技工作者。
说实话,光听蔡叔的拆书是不够的。因为知识被他高度总结,加了很多蔡叔个人理解在里面。但很多细节还是要靠自己看原书去了解,知识点才能内化为自己的。里面提到很多实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不用一字一字的看了,完全可以跳着看。另外,作为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文章里多次提到数学物理的方面的知识,如果觉得有点难,可以略过。
无论是地铁上听书,还是见缝插针书写,其实我们不之不觉间都在暗时间,只是没有像作者那样进入深入的思考。读完原书和听完拆书,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反复拿出来思考:
1.暗时间利用
看过站友的读书笔记,给出暗时间比较生动的比喻。一位老师拿出一个空瓶子,然后先将一些大石块放进瓶子,之后再放一些小石子,这时瓶子已经很满了。但最后,教授再倒入了很多沙,这时瓶子才算“满”了。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统一的24小时,为什么有的人活得足够精彩,取得很大成就,而有些人碌碌无为?正如上述例子,那些小石子和沙就是暗时间。如能统筹利用时间,24小时里将异常丰富。
我们可以花大块时间用于需要高度专注的事情,而一些花时不长易处理的事务可以利用如小石子或沙一样的零碎时间。比如,我之前提到过,洗碗的时候都可以听音频。
2.知识不要堆积,要定期整理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 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 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 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 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以前我很喜欢买书,但买来之后,好多都是放在一边了。还有读到好的文章,就统统收藏,可是之后呢,能够翻出来的机会很少。很多东西都是堆积,没有被整理,尤其是要对思维方式的思考整理。现在有意识的进行归类提取整理,对于自己思维的提升很有帮助。
3.思维工具相当于锤子,随时准备敲钉子
刘未鹏提到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三本书《How To Solve It》、《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这些书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思维方法,对解决许多问题都有着通用效果。比如特例与泛例的转化、反推法。
1、特例与泛例的转化。
做过数学题的人都懂,有时候一个泛化的问题无法找到规律、找到重点的时候,用特例去代,代进去之后,就能看到这个特例在泛化环境中的应用,一个不够就两个,两个不够就三个,通过各个特例的规律特点,找出共性,从而去推断验证泛化问题的解。同样的,有时候特例问题也可以通过将其泛化、普通化,当找到问题的通用解时,特例问题也就解决了,然后再去修正,让特例的解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精确。
这些都是数学里的解法,但很少人懂得将其应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有些人不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就可以用特例代入的方式去解,读到这里先停顿一下,去网上找个政府工作报告,实例操练一下,否则单单读过去就白学了。
2、反推法。
这个也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有时候正推的发散性太强,找不到思路的时候,可以将结果当成条件来用,从而一步步推导出更多结论,直到某一个点上发现出现了真正的已知条件为止。
比如你立志要在30岁时成为千万富翁,那么你通常来说,在27岁时,至少要是个百万富翁吧,这3年的成长率已经相当惊人了。那么如果你23到24岁毕业,平均每年扣除生活成本要纯攒下二三十万才行,这么一算你就不会认为自己还有时间可浪费。
再比如,你想在28岁时有第一个孩子,不早不晚,那么至少27岁时你就该结婚,这生孩子的节奏已经很快了,如果你不想闪婚,至少得了解对方2年以上,那么至少你25岁得有一个最终走入婚姻的男(女)朋友,注意,即使你认为现在的男(女)朋友足够靠谱,也不一定意味着对方就是你最后的结婚对象。所以你还会认为刚毕业的你其实年纪还小吗?
注意,这里只是拿来做例子,可不是让你一毕业就相亲。
前几天群讨论里,还提到“贝叶斯” 推理工具的例子也是。贝叶斯方法被证明是非常 general 且强大的推理框架,文中你会看到很多有趣的应用。
贝叶斯是机器学习的核心方法之一。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如果有种疾病,比如艾滋病,总体发病率是千分之一。针对这种病的检查,准确率很高,如果得了这病,那么测出来是阳性的概率是99.5%;如果没得这病,相应地被测出来为阴性的概率也是99.5%。现在,检查测出是阳性,请问当事人得这病的概率是多少?
解答的思路为:发病率千分之一,就是说1000个人中,有1个人可能发病,而这个人检查出阳性的可能性是99.5%,也就是说约等于1个。然后剩下的999个,有0.5%的可能是阳性的,也就是约有4.995(999*0.5%)个人可能是阳性的。这样,1000人检查会有接近6个人检出阳性,但其中只有1个是真的感染者。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即使检查出阳性,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也只有不到六分之一。检出阳性的这个人他得艾滋病的概率,从你以为的99.5%变成了六分之一。
指导我们行为的工具中,心理学是很重要的一把锤子。芒格的书中就提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指导投资。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指导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
还有很多很多思维方式可以作为工具,不过有些思维定势需要破除,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指导行为。推荐《影响力》这本书,我读后觉得经典书,里面提到的很多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均可以运用。
4.善于记笔记
我有记笔记的习惯,我的电子笔记本里面有大量的文本片段,我按照主题组织他们,方便检索。然而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我记 得有某段材料,记得它的主题和大致说什么,但是缺乏某个关键字,结果就是遍寻不着,往往只能到处翻,同时提醒自己下次 在上面多加几个自己熟悉的关键字,比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主旨,因为自己的习惯用词和作者的习惯用词往往不一样,在 阅读作者的文字的时候,你也许下意识里会用自己的习惯词汇来重新表述这段文本,并存放在记忆中,结果一段时间之后当要 寻找的时候大脑中只记得自己的说法,却不记得作者原话了,然而为了检索到原始文本你必须要知道作者是用什么词汇来表述 的。为了弥补这个问题,可以在存放文本的时候加上自己的一段概述,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方案——我们平时在学习和记忆的 时候也经常听到类似的提倡: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理解得更深刻(实际上是更容易记住和提取出来——知识还是那些知 识;此外用自己的话复述也常常触发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其他知识的联系,进而编码进更多的记忆提取线索,这也是另一个好 处(《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前面提到各种方法,蚂蚁私塾里优秀笔记不乏其人,看他们的笔记,常常觉得自己的书都白读了。很多东西记不住,发现就连自己的笔记都做得不够深入。
上周一位站友分享了,用思维导图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我觉得挺有用的。而上上周另外一位站友,分享了他记康奈笔记的实践经验,感觉都挺不错。考拉认为可以多试试,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就好。
5、立刻行动书写,别浪费时间瞎想
知道就要做,我关注的一个时尚博主黎贝卡在公号里说过一句话“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你怎么过一天,就会怎么过一生。我们现在没做的事,等我们真的有空了/不用带孩子了/不用做家务了……也照样不会做。”所以立刻行动,整理下思路,多写一点无妨。当然,不要碎碎念,应当尽量提供有价值的东西给读者。
通过书写,无论是写读书笔记,还是创造性的书写,都是对既有知识的提取整理过程,是锻炼思维的好方法。
将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地“串”起来大大地丰富了知识之间的关联,平添无数提取线索。我经常做这个事情,这个博客上的文章几乎都是此类文章,例如我始终关注一个主题:学习思维相关的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 为经济学等等)如何能帮助我们进行更好的判断、决策、学习、记忆和生活,我将这个大的主题分为一些小的主题,例如“逃 出你的肖申克”主要是总结思维中的盲点,以及如何避免这些盲点从而成为更好的独立思考者,作出更好的判断与决策。 “BetterExplained”系列则是按照小主题总结一些思维相关的知识,目的仍然是如何成为更好的独立思考者,对事物进行更理性的 判断;这些小主题都归结在“思维改变生活”这个大的主题之下。(关于书写的好处,详细解释可参考《书写是更好的思考》)
6、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尽可能把多的信息串联起来,把概念用逻辑解开,经常性地分享给别人(这就是为什么分享也是学习的一种),用书写的方式归类整理加深印象,转换不同视角考虑同一个问题,模拟经历,这些都是让记忆更深刻的正确编码方式,也是巩固学习成果的好方法。
有时候,我们明明记得在哪里看到过某一个知识点或有趣的东西,但就是想不起在哪里了?即便是有做收藏。后来想一想可能是我们存放这些信息的方式不对。这些信息在需要的时候要提取出来,那么在存储的时候,最好把它们放入分门别类的抽屉。
比如,我现在喜欢用有道笔记存储一些书的金句或公众号的有用的信息,还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查询到的资料等。这些都需要设置好主题,文件夹,相对于一个个抽屉。然后每一个文档,最好加上标签,便于搜索出来。
另外,要夸一下苹果电脑,它的一点好处就是,搜索功能非常强大。文件不必要像微软系统那样严格建文件夹,只要做好命名,在全电脑就可以搜得到。关键是在存储的时候,有意识地把关键词、标签加到电脑文档名里。
寻找快速存储提取信息的方法,就是归类整理。
7、抗干扰的方法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 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 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 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 书柜。(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D)
我怎么发觉自己在高铁上看书效率更高?在咖啡馆做事也很专注?哈哈,其实很多环境时可以自己营造的。在家,有一盏好的台灯,可以营造专注学习的氛围。昨天在得到里也听取了一段关于在办公室抗干扰的方法,比如戴上抗噪耳机、摆放一盆绿植减弱回声等。
8、在讨论中提高认知
自从建立了 TopLanguage 以来,发现在上面待的时间越来越多,与高手讨论问题是个粘性十足的事情,一方面,分享自己的认 识是整理不成熟的想法的极好途径,另一方面,互相之间视角不同,所以往往自己忽视的地方会被别人发现。在讨论中不断精 化既有的知识体系。
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交流,可以看到不同人的看法。在私塾里,每天都有一段专门用来讨论的时间,站友们提出问题,在晚上8:30开始。我逐渐增加参与的机会,很多话题是大家共同的困惑,站友们的回答有的很有启发性。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在私信我,考拉可以为你送上电子书:-),同时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