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疏解

《三字经》疏解之四

情境注解:

大眼镜:复习一下上次学过的《三字经》的部分吧。

小耳朵: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大眼镜:很棒。那你能背出接下来的四句吗?

小耳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大眼镜:太好了。那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小耳朵:“人不学,不知义”的“义”是什么意思呢?

大眼镜:这里的“义”是指“义理、道理”。

小耳朵:这跟上面的“窦燕山,有义方”的“义”是有类似的意思吗?

大眼镜:(点头)你知道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是太棒了!

小耳朵:“义方”是指“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那么这里的“人不学,不知义”那也应该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了。

大眼镜:简单通俗地说,就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了。

经典新学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意思是说: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基本的道理,便不能成才了。

做儿女的,正是年少之时,此时应该亲近良师益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世的礼节和知识。

语言逻辑

这四句呢,可以说紧承上文。上文说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意思是说“年少时不学习是不应该的”,那么这里就举了玉石不经雕刻便不能成为精美器物的例子来说明。同时这里又等于运用了“比兴”手法,举玉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人不学,不知义”。这里又与上文的“窦燕山,有义方”相呼应,可以联系起来理解。

上一句“人不学,不知义”是从反面来说。下面两句“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就是从正面来讲了:既然不学习便不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从小时候开始就应该“亲师友,习礼仪”——亲近良师益友,习练待人处事的礼仪。《三字经》的语言逻辑如此严谨,真可谓是“苦口婆心”了!

经典启示

《三字经》给出的一个教育内容“不知义”的“义”,其实就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仪和知识。所以《三字经》是教蒙童做人做事的。以此为教育内容。而不是教小孩子考高分的。因此,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同时,这里的后两句还告诉我们“方少时”的时候,就应该“习礼仪”了,怎么个方式呢?“亲师友”——亲近良师益友。成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师友”其实也是选择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与上文的“昔孟母,择邻处”又可以联系起来理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字经》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