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人是不是真的有智慧战胜市场?

这一讲,陆蓉老师跟我们聊一聊,行为金融学是如何用一套新的解释方法,颠覆大家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又如何改变投资者、融资者和监管者的行为决策。用格林斯潘的话讲:我可能高估了投资者的理性,低估了机构的贪婪。

在炒股时,应该如何挑选股票,包括巴菲特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挑一家有潜力的好公司!传统金融学是这么教的,大多数人也是这么做的。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好公司的股票,就真的等于好的投资标的么?

一家好公司的股票,20元一股,一家坏公司的股票,10元一股。好公司的股价已经卖到了40元,坏公司的股票,目前才5块钱。谁更值得投资,这是一个问题。

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的差异,就在这个地方。

在传统金融学看来,价值20元的公司,它的股价就应该在20元附近,并不存在错误定价。

在行为金融学看来,价值20元的股票,被炒作到40元很常见。仅仅值10元的公司,大家都不喜欢,卖到5元也很正常,但它总有回归到10元的时候。

在行为金融学诞生之后,不论是投资者、融资者还是监管者,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和决策都开始变化。在金融学眼中,市场上只有三种人,投资者、融资者和监管者。

投资者有没有智慧战胜市场?猩猩与基金经理的故事,充分证明基金经理的作用被放大了,而且是严重放大。这个实验,充分证明市场是不可预测的。没有谁,可以使用某一种交易策略持续地打败市场。

如果你相信传统金融学理论,那就不要刻意挑选股票,直接买股票指数,这就是最优组合。

在行为金融学眼中,这个故事并不成立。因为这个实验的样本量太少,结论没有代表性。

金融市场由人组成,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有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市场,肯定是有迹可循、有规律可找的,市场是可以被战胜的。

融资者,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借到钱?

按照传统金融学理论,想要筹到更多的钱,必须要提升公司的业绩,让公司更值钱,让投资者更有信心,愿意借更多的钱给公司。

在股市上,有更简单的方法让自己可以借到钱。公司业绩好,赚到了钱,就会把一部分钱分给股东,这就是股利,也就是分红。

股利,一般都会以现金的形式发放,还有一种股利,会以股票的形式发放,称之为股票股利。在发放比例很高的时候,就成为高送转。

在投资者眼里,这是好事。买它的股票还能多得一部分,因此会很乐于投资它。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蛋糕就那么大,十个人分和二十个人分,不会对蛋糕本身的大小,产生任何影响。这种股票股利只是一个游戏,股票数量翻一倍的同时,价值也会随之缩水一半。

投资人不是机器人,很容易被骗。很多人习惯于把股票当白菜买,10块钱的股票感觉很贵,5块钱的股票就认为很便宜。这种现象,叫做低股价幻觉。融资者可以利用投资者的不理性,在没有提升业绩的情况下,就能实现多融资的目的。

这个案例表明,真正的融资市场,并不像传统金融学描述的那样,人都是理性的。在真实的市场当中,时间、方式、如何回馈投资者,都非常重要。

对监管者而言,市场到底要不要管?格林斯潘是任期最长的美联储主席,在位时间长达19年。当时金融界盛传一句话: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世界的股市都要抖三抖。

格林斯潘深受传统金融监管思想的影响,长期奉行不干涉原则,安心做好一个裁判。2008年10月24日,他在纽约时报上公开表态,承认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误。他很可能高估了投资者的理性,低估了机构的贪婪。

对于监管者而言,管还是不管。是放任自流,相信市场可以自行修复。还是相信市场可能会失灵,积极干预是必须的。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结果完全不同。

行为金融学,不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金融学思维方式,它也在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的判断和决策。

对投资者而言,市场是由人组成的,行为有规律,可以预测。市场也因此而有迹可循,战胜市场是有可能的。

对于融资者而言,人是非理性的,利用这个特点,通过合理设计融资时间、融资方式、回馈方式,可以筹到更多的钱。

对于监管者而言,市场要不要管,要不要主动干预,结果完全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02 人是不是真的有智慧战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