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月亮还没升起,我想吻吻你!

题目的灵感来源于《浮桥》,而《浮桥》收录在艾丽丝·门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中,所以毋庸置疑的,今天推荐的,依然是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这部作品的编辑推介语是这样子的:

在《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门罗提炼了人一生情感生活几乎所有的主题,用敏锐细腻的语言记述了九个极端接近人生真相的故事。情感没有边界,堕落没有底线,生活没有输赢……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包含在这些故事中的智慧都是应景的,甚至是预言性的,探讨生活的可能性与结果。曾入选《时代杂志》年度最佳小说,充满了作家圆熟的人生历练,代表了门罗一生最高的艺术成就。

既然评价又是如此之高,那么不亲自验证一下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所以,我真的翻开这本书,仔细阅读,以便判断编辑推介语是不是真实可靠。

之所以要证实或者证伪,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被骗的次数不少,所以学聪明了。吃一堑,才会长一智。我们似乎永远都是这样慢慢成长起来的。

在引进一位国内少有人知甚至闻所未闻的作家这个问题上,我们总是被各种标签欺骗。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了开拓图书市场,引进者必须为即将被引进的作者贴上恰如其分的标签,才能保证图书销售量。而碰上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时候,情况就会更加严重。如果诺奖得主是蜚声海内的名家还比较容易报道,但如果诺奖得主是连外国文学专家都感到异常陌生的黑马的话,那么可就难为做相关报道的媒体了,于是,这个时候,就得采用最有效的手段——贴标签了,至于是否真的合适,只能留待以后再说。

艾丽丝·门罗作为黑马,成为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被引进我国的时候,贴上的标签是“加拿大的契诃夫”。原因一目了然,两个人都是写短篇小说的。虽然“加拿大的契诃夫”比起类似于“女权运动者”这样的标签要好上许多,但是就契诃夫在国内读者的接受程度来说,门罗的作品,与冷遇狭路相逢的几率那是相当高的。

说实话,当初剁手的时候,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冲着“加拿大的契诃夫”剁的。因为我很喜欢契诃夫。(虽然最爱的是欧亨利和莫泊桑)但是一系列的作品集中,我已经看完两本,却感觉被坑。

在今天推介的这本《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除了《浮桥》,还收录了其他的八个故事,分别是:《仇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家具》、《慰藉》、《荨麻》、《梁与柱》、《留存的记忆》、《奎妮》以及《熊从山那边来》。

之所以说被坑,并不是因为门罗的作品不好看,而是说将门罗的作品贴上“加拿大的契诃夫”这个标签并不合适。

众所周知,契诃夫的短篇(比如《变色龙》、《小职员之死》、《胖子和瘦子》等)都是短小精悍的,并且戏剧性的冲突非常强烈,是那种即便隔着纸张,都能感觉要开撕那种氛围的作品,一气呵成,读完让人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畅快感。而门罗不同,她的作品与其说是短篇,还不如说更像是中篇。初读的时候,会有一种冗赘晦涩的感觉,甚至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东西。和传统短篇遵循的“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的谋篇方式完全不搭边,甚或是已经违背和突破了这种方式。

换言之,如果说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如同过山车大起大落那般刺激的话,那么门罗的小说却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有人形容为“风暴眼”,就是风暴的中心,也是相对平静的所在,但它的四周则是摧枯拉朽的狂风骤雨。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候,一般不会感觉到什么,等到读完,却会产生一种似乎自己刚刚被海啸吞噬过的愕然。这就是门罗作品的力量,在平静甚至拖沓的表达中,出乎意料地展现了一种神奇的张力,能够捕捉到读者的情感。

当然,读门罗的作品,对读者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细腻和耐心,因为读她的作品,只能文火慢品,不能生吞活剥。

具体到今天推介的这部作品,我花了三个晚上零碎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虽然只有九个故事,但是却没办法一口气看完,因为那种平静的压抑感很强烈,为了睡个好觉,建议在下午的时候看比较好。每个故事的篇幅不算长,但需要耐心。

祝好,我是可乐,希望你能喜欢今天推介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趁着月亮还没升起,我想吻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