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成见

        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固化的认知或者理念,这也许是人生的经验积累造成的吧。

        一般地,我们将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称之为成见。看上去成见是不好的,所以有“消除成见”、“不要抱成见”这样的话来。其实,成见不全是不好的,记得《镜花缘》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 “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在这里,成见就是指对事物要形成自己的见解。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是有一些这样的成见为好,否则,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终是活的没有什么意思。也许你的见解有时候是错误的,或者是有偏差的,这也不要紧,能够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或偏差,纠正过来就是好事情,就怕一条道跑到黑,那是神仙也救不了你的。

        准确地说,一条道跑到黑的成见是偏见,这是要不的。无论社会的偏见,还是科学的偏见,都是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片面性地去看问题,它们和错误的判断、盲目的推理、无知的肯定或否定都脱离不了干系,所以要不的。尽管要不的,可是这些偏见却总是存在,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总是会有偏见,所以人们常说理解是宝贵的。

        好的成见人皆有之,不好的成见,比如偏见,也是人皆有之。人的三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爱憎情感和褒贬态度,我们能做的只有去不断减少偏见。

        如何控制成见,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对话和理解,他的哲学精神和人生实践也是统一在这个上面,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对话和理解,他的教学和著述也都是在与听众的对话中展开的。想一想,中国的孔子也是以“叩其两端而问之”的对话方法,教人诲己,克服片面性,进而获得人生真理。孟子如此,庄子也是如此。

        伽达默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很有启示性,这个概念就是“视界融合”。“视界”就是一个人从他已有的“成见”出发所能理解的可能范围。在人们的理解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界,一个是理解者的视界,另一个是被理解者的视界。为了克服片面性认识,两种视界要碰撞和相互作用,以便形成不同于两个视界的全新视界,这个形成新视界的过程就是视界融合。所以,伽达默尔把有效的理解就看成视界的融合。毫无疑问,只有通过对话,进行视界融合,达到理解,我们才有可能走出各自成见的房门,取长补短,彼此相拥。

        伽达默尔有一句话说的好,“真正的经验就是这样一种使人类认识到自身有限性的经验。” 在生活中,在企业管理中,只要时刻承认自己的经验是有限性的,我们就能够不断增加好的成见,减少不好的成见。这便是哲学又给我上了一课。

杂谈成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