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

01

认错校名,改写人生命运

可能有家长听说过,2017年浙江高考,有个只比浙大分数线低了几分的同学,最终录取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这个独立院校。有理由猜测,这名误报的学生,应该是将独立学院错认为同济大学。

独立院校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学和财产管理、招生和颁发毕业证书。本质上,和同济大学其实关系并不大。

可别以为这样的事情只在浙江发生,其实2017年上海高考,类似的事情也有,而且不止一件!

根据那本蓝皮的《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我们看到不少外地的独立学院,录取最高分都高到令人震惊。

01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523,在上海可以去211上大,也能去华政和外贸。外地也有大把优质的211和985可选。

就算真的想去“正宗”的天津财经大学,分数线也只有504,最高分也才520,这名同学去了也是最高分。

然而,这名学生最终录取了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一个最低分数线连本科控分线都没到、通过征求志愿才招满人的独立院校。和他一起录取的其他上海学生,高考都要比他低了120多分。难以想象当这名学生发现自己录取的是一所独立学院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02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三个案例也是类似的情况,以高出分数线大几十分的成绩,录取了一所独立学院。而这个分数原来是可以上一所不错的上海公办高校甚至是外地的211。

在此要怀着沉重的心情提醒各位家长和考生,填报志愿时务必要看清楚!尤其是看到类似“**大学**学院”的字眼,更要多生一份心。独立学院和其主体高校,文凭含金量完全不一样!

02

光看校名判断,是执着还是错爱?

还有一些情况,虽然不至于落到独立院校这么惨,但这个填报思路也让人有些“看不懂”。不知道是学生的真爱,还是误报。

01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513分的成绩,原本可以上江浙和其他地区的211高校;如果执意留上海,也能去上海理工大学,未来无论深造还是就业都颇具竞争力。

哈尔滨理工大学,非211,一所普通的原二本公办,正常情况下其分数线略高于本科线。而这名同学的分数要比其他同学高出了近80分。

为什么这么高的分数会报这所学校?有没有可能是考生误将“哈尔滨理工大学”认作C9联盟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或者是211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业、工程、理工,听起来意思差不多,然而学校层次和未来的发展道路却是迥异。

02

图片发自App

想学护理学,本身是一件好事。495分,原本可以去全国最好的医学院——交大医学院(护理学分数线为487分);此外复旦医学院、同济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都是本土的优质医学院。

然而这名考生选择了“南方医科大学”,虽然这所学校本身实力也不弱,但毕竟位于广州。而学护理的学生考研和出国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以就业为主。

如果直接找工作,那上海本地医学院附属的那么多医院,基本上大四在校就可以落实,不用担心出路问题。而外地的要等毕业后才回来找,可能就平添了不少麻烦。

03

这两个案例颇有相似之处,都是考生为了读一所财经类高校,放弃了其他211,离开了上海。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近年来财经类专业热度居高不下,考生报考热情高涨原本也是人之常情。只不过上海本土的三所财经类高校财大、外贸、立信本来实力也不差,本土的就业口碑也好,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对口岗位也多;全国最好的六所财经类院校“五财一贸”,有些分数也并不高,523分也是可以被录取的。而像南京审计这样的专科型财经类高校也有自己优势领域。

这两所浙江的学校,论院校实力、论学术能力、论行业影响力、论社会声誉,都算不上顶尖。如果真的想学财经,原本可以有更好的去处。

还是要提醒大家,有明确目标是好事,但更要“知己知彼”,填报和自己的规划最符合的院校。

04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述这些案例,倒也不是说这些学校不好,只是那些高分学生要比分数线都高出了五六十分,这意味着你的同学层次整体来说是要比你差一些的。各位家长不妨回想一下,从小学开始给小孩一路择校的目的是什么,“孟母三迁”的初衷又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为优秀的人共处,获得更有价值的人脉资源么~

看完这些案例,各位家长都有什么感受?

反正看到那些考了500多分的进了一所分数线才400的学校,是觉得非常可惜的。

但是人生不可重来,不管考生是心甘情愿还是误看误报,都木已成舟。后悔复读,要多付出一年青春,背负更多的压力;妥协去报到,未来的发展道路可能就此转向。

也希望各位即将要填志愿的家长和考生们务必引以为戒,青春宝贵,千万别因随意填报志愿,让12年寒窗的努力付诸东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