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前天,农历六月廿七,一道从深圳北直往厦门南站的高铁,嗤嗤如夏日的琉璃。
刚下南站和家人汇合后,吃过福佬+潮汕+粤港风格的午餐,前往美仑稍作休憩。
午时过后,天气依旧无比的热。收到最大的经验是,除了带足够的水,备好帽子、遮阳伞,防护霜一定要带上,不同肤质的人对紫外线的敏感真不同,像我小麦肤色,除了 再晒黑一点,也不至于和细皮嫩肉的“小白脸”一样容易被灼伤。
南普陀寺。
袅袅一根香,佛前尘土眠。
福建除了信奉妈祖林氏,还十分信佛,善男信女居多,和陆丰特别像。
不过和陆丰不一样的是,这里的信佛,是作为一种对文件的虔诚,而非单单保佑发财的寄托迷信。
所以南普陀寺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观光,而粤东一隅的清云山,只能每年年初佛祭时,才香烛萦绕,宛如火山。
南普陀山并不高,阶梯也不陡,不过当天爬山气温35度,口渴无比,实在没有兴趣再往上爬了。
山上有些树长得扭扭歪歪,甚至拦路生长,大概是经受了不少台风的侵袭。
好在,依旧被悉心保护起来,成为一处处新奇的景象。
走出南普陀寺,挨近了厦门大学。
传说中的“花园大学”。由于慕名而来的游客太多了,学校也限制了入园的时间。
17点30分后,才解除限制,可以自由入园。
校园里的建筑果然极具闽南特色,宿舍,教学区的建筑楼层很很低,大部分仅有3~4层,有些参照了土楼的风格建造。
湖边,垂柳下,数只黑色的大天鹅嬉水,此时,已经快夕日落山了,气温也渐渐降低了,开始吹来了海风,厦大在涌进来的人流中,依旧还是保持着文艺的恬静。
走出厦大的长达1公里的芙蓉隧道,已经接近夜色。
驱车鹭江道到中山路步行街,一品“黄则和花生汤”的小吃:
花生汤和鸡蛋混在一起煮熟,实在太甜。
鲜虾鸭肉米糊味道略杂。
鸡蛋蚵仔煎不是我最爱,没有品尝。
芋泥丝做成的小吃卖相有点难看。
最后一道香煎肉卷,油腻无比,实在吃不下去。
果然是,特色美食只需“浅尝辄止”,其实并不一定很好吃。
第一天的行程是厦门岛的旅程,结束后,便回到酒店洗澡休息了。
第二天,开始鼓浪屿之旅。
提前在微信购买了9:30分的船票,到了码头直接刷身份证进去。一艘船最多能承载499人,需要提前购买,当天一定会没票买到。
登船后,直接上二楼栏杆处,一览厦门港的无限风采。
可以看到海平面四处矗立着绿葱葱的海岛,岛上矗立着不高的别墅或者酒店,停泊在岸边的轮船,擦肩而过客轮,划过海平面一道白亮亮的水花,一路吹着热浪浪的海风,直到到达彼岸。
登岛后,先爬上鸡公山,这条路依旧不陡,但也依旧走起来很累,因为晌午早已把全身的汗渗得快透支了。
阴凉处,买了特色的酸果,戳上吸管,如饮甘露般,啜饮一点点的酸汁,每啜出一滴,不由打一冷战——太酸了。
这一路少有人走,顺着路下去,买了6处景点的联票。从郑成功纪念馆一处的入口出发,登上日光岩。
下来时,穿入美食街,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其中蟹仁灌汤包,蟹仁万花丛中一点红,不够细嫩,汤汁不多,轻轻咬噬,渗出些许汤汁,蔫了的皮略加硬邦了。鲨鱼丸和当地其他鱼丸的风格是一样的,一定会包上肉酱,丸子细嫩,之前吃过的很多鱼丸大多以脆,弹性强为主。
当日,走过菽庄花园,琴园,风琴博物馆,刻字馆。有个皓月园没去。这期间拍的照很少,天气太热,游玩的兴致也不高,在刻字馆里席地而坐,休息了快一个钟了。
17点,准备登船回去了。大家略显疲惫。从三丘田码头归去,人挤人的场景有点可怕,特别是闸门一开的瞬间,简直不要命似的,拼命往前冲,仅仅是为了能有个座位坐。
夕阳下的海面,依旧恬静无比,祖国的人民,也依旧热火朝天的,好像从来就没变过。
第三天,是白城沙滩和海边栈道的观光。
驱车在演武大桥上,司机介绍说,演武大桥设计桥墩的高度和海平面持平,涨潮的时候,桥海合一,壮观无比。
白城栈道走到一半,已经又到中午了,今天虽然台风将近,气温下降了不少,但大伙商量下,决定提前回去。这就意味着,2天半的厦门之旅,就要说再见了。
这次旅行,没有走太多过于文艺的路线,也许厦门的文艺,是在深厚的历史底蕴下的一点小小的影射,绝非全部。也许真正的象牙塔,我们尚未踏足。
末了,来一组未去过,但值得挂记的美景(拍自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