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体系详解——共识问题

前言

分布式架构体系中,一致性和共识是分不开的概念,一致性也是我们解决很多分布式问题的关键。比如通过一致性模型可以实现数据集群的数据复制;通过基于阻塞的2PC协议可以实现分布式的原子性提交,保证事务数据的一致。
我们在07章 分布式一致性介绍了分布式一致性的一些理论,并且引出了分布式共识(Consensus)的话题。共识就是让分布式系统中所有节点都对一些值达成共识。在分布式系统中,解决共识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很多分布式问题,包括前一章介绍的原子提交协议,以及本章会稍后介绍的全序广播。
本文主要介绍具有容错特性的共识算法——Quorum,Paxos,以及这些算法在实践应用领域的介绍。本篇阅读完之后,相信读者们对于分布式的技术体系会有一个更加深刻和整体的认识。分布式系统的知识体系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对于需要在架构上深耕的读者可以阅读更多的论文。每篇文章下面也会有一些相关文献的链接,可以作为延伸阅读。

分布式系统的共识问题

在考虑搭建一套分布式系统的时候,在一开始我们便要开始考虑如何解决共识问题了。尽管FLP不可能结果告诉我们,在基于异步模型的系统中,即使有一个节点Crash了,也没有办法解决共识问题。但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分布式的协议或者算法来处理一致性或者说是原子提交。
在 08 章 分布式事务实践 中我们介绍了关于原子提交协议中的2PC,3PC。除了分布式事务,这些一致性算法还可以用于03章 数据复制中介绍的,集群各个节点的数据复制。不过,2PC、3PC都是没有容错特性的,比如2PC存在Commit阶段协调者单点问题,3PC中如果存在网络延迟高,参与者对延时进行误判时,也无法保证原子提交。

本文会介绍两个典型的一致性算法——具有容错性的共识算法,Quorum和Paxos(Raft算法跟Paxos一样,也是可以实现线性一致性的,但Paxos更加难理解,Raft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本文会从算法理论的证明讲起,结合基于这些算法实现的分布式技术,帮助大家理解算法的应用场景。在实践分布式系统中,我们基本不需要去实现这一套算法,但理解共识算法可以更好地对分布式技术有个体系化的认知。

共识算法

分布式的应用系统中,大多是基于异步的模型。并且在CAP 理论介绍中,我们讲到了,在大型分布式架构中,几乎无法忽视P(分区容错性)。而在分布式系统中,不仅仅存在分区容错一种网络分区的错误,还有可能是节点Crash,各种天灾人祸都可能导致网线断了,机房发生地震等等。
下面就来看一些具有容错特性的共识算法。这些共识算法,有的是支持线性一致性如Paxos,Raft;有的是支持最终一致性如 Quorum。在支持容错的一致性算法(共识算法)中,Paxos是比较难理解和实现的,很多分布式技术实践一般都会对Paxos的算法进行一定的调整。但Paxos还是经典的传统的一致性算法。相较Paxos,Raft算法更容易理解和实现。Raft算法发表于2013年,目前已经有很多语言的实现并广泛被应用,比如Etcd,已经被CoreOS、Kubernetes和Cloudfoundry等知名的项目用于处理服务发现。Quorum和Paxos、Raft的应用场景不同,下面会详细介绍下Quorum以及Paxos算法的实现细节。

共识的容错性

共识,从字面理解也即达成一致,这个一致也不一定是所有决策都是一样的,也可能是大多数决策是一样的,而达成了一致的决策。这个决策,在分布式领域,可以用来做领导(Leader)节点选举。也可以用来处理数据复制的数据一致性。

我们再回顾下一致性那一章中,共识的三个衡量标准:

  1. Termination(终止性):非失败进程最终需要决定一个值。
  2. Agreement(一致性):所有的进程决定的值必须是同一个值。
  3. Validity(有效性):这个被决定的值必须是被某些进程提出的。

2PC是一个一致性算法,但是不满足共识的Termination特性(如果协调者挂了,那么其他可以正常运行的节点也只能阻塞住)。所以,Termination决定了共识算法必须要得出结论,即使一部分节点Crash了,其他节点也要能做出决定。比如 08章 中举例,4个人在考虑吃什么,即使一个人说不出话来,另外3个也不能互相望着没有结论。当然,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容错需要有个限度,如果所有节点都Crash了,也就不存在还能做出决定了。所以对于失败节点的数量一般是有一个界定。在有 N 个 Node的系统,只要有(N/2 + 1)个节点还是可用的、且是可连接状态,就认为整个系统是可用的,也即这个系统具有容错性。共识算法,为了保证让大多数节点达成一致,一般需要奇数个节点(3,5,7…)。3个Node可以容忍1个Node挂掉,5个Node允许2个挂掉。

目前大多数共识算法都基于没有 拜占庭将军问题 的假设,拜占庭问题主要是考虑系统中有节点不遵循算法协议,比如会有节点发送一些扰乱秩序的消息给其他节点,将破坏共识达成。本文将不再延展拜占庭问题的思路,现在拜占庭容错(BFT-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又因为区块链技术火了起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些经典的Paper。在学习这些共识算法时,更多可以关注它们的实现思想和共同点。

Quorum

算法介绍

Quorum 是一种支持容错的共识算法。在分布式系统中,可以用来做分布式事务的原子提交协议(最终一致性)以及数据复制。下面介绍下Quorum在分布式数据复制中的算法实现:

在具有数据复制的数据存储集群中,一份数据会需要同步给集群中的所有节点。通过Quorum,可以保证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副本的读写一致。Quorum算法中,每一份数据副本都是一个Vote(投票)。假设集群有 N 个节点,如果有一个写操作,在W个副本上写入成功,记作Vw。对于读操作而言,读操作从R个节点成功读取数据副本,记作Vr。则读的副本和写的副本数需要满足以下两个规则:

  1. Vr + Vw > N 保证写操作和读操作会覆盖一部分节点,也即Write和Read有重叠部分。最少的情况,重叠一个Node即可,则此时: Vr + Vw = N +1。
  2. Vw > N/2 保证写操作要覆盖至少一半以上的节点。

举个直观的例子,假设我们有5个Node,一个Client写入3(5/2 +1)个Node,则写入成功了;在读取的时候,需要从至少= 3 (3+3>5)个节点中读取数据。如下图所示:

【九】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体系详解——共识问题_第1张图片

在写入操作前,初始的所有Node的数据都是a=0。写入a=1同步给3各节点时,则写入成功。写入后,读数据从随机的三个Node B、C、D 读到的是 (D:0,B:1,C:1)。结果集中包含0,也包含1,为了确定 1是新的副本,而0是旧的,我们需要一个解决数据版本冲突的机制。如,可以通过LWW(last-write-win),或者数据版本号(Vector clock)来决定哪个是最新的数据,或者不直接解决而使用继续读取,直到读到 3 个一致的数据副本,所以最差的情况可能需要从全部5个节点读取数据。当然,存储服务本身也可以不解决,而将数据返回给Client去决定采用哪个数据。

Quorum 在 Dynamo 中的应用

通过前文的介绍,可能很多读者觉得Quorum存在明显的读写性能问题,如果是节点Crash了,还会导致数据不一致。但Quorum机制在处理NoSQL的数据复制的场景下被广泛应用的。比如Dynamo,Cassandra都是用Quorum机制来处理大数据集群,包括多数据中心的数据复制。他们在冲突检测,处理方面的实现细节略不同(Cassandra通过LWW “last-write-win” 机制来减少每一轮的Read数),本文以Dynamo为例介绍Quorum机制的应用。Cassandra的实现细节可以阅读:Cassandra DataDistributeReplication。

Quorum在Dynamo的应用主要是处理集群的数据复制。Dynamo的Quorum算法不是严格的大多数投票选举达成一致的算法。所以Dynamo是一个提供弱一致性但是高可用的存储Key-Value结构数据的NoSQL系统。LinkedIn的Voldemort 以及Facebook 的Cassandra 也参考了Dynamo的分布式架构模型。Quorum算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什么时候处理以及怎样处理更新冲突,Dynamo通过增加一个节点角色——协调者(Coordinator),以及使用向量时钟解决数据副本的写冲突。下面看下Dynamo的数据处理实现(以下描述的 W、R 即是上文介绍的Quorum算法中至少需要的W,R值):

  1. 写入数据: 使用一致性哈希算法决定key存储到哪个node 节点。如果存在写入数据冲突,则使用Vector Clock来解决,保证写入数据的因果关系。关于Vector Clock的实现,忘记的同学可以复习下01 章的 逻辑时钟 内容。
  2. 数据复制: 使用Quorum算法,将数据复制给各个节点。但是为了降低响应延迟,其Quorum的配置,在应用中一般配置成,W + R < N。对于写请求,写请求会先发送给一个协调者,然后协调者通过Vector Clock在本地解决写数据冲突,然后将最新的数据副本复制到 N 个节点。在收到至少 W-1个节点的成功响应后便返回给Client写入请求成功。
  3. 读取数据: 读取时也是通过协调者将读请求发送给 N 个节点,然后等待 R 个节点返回数据,可能导致读取多个不同的数据副本,协调者会将这些数据进行数据版本合并,将决定的最新版本的数据,回写到返回旧版本数据的Node。

Dynamo处理数据过程简单示意如下图(红色线代表写请求,蓝色线代表读请求):

【九】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体系详解——共识问题_第2张图片

示例中,一共有6个节点,则按照Quorum标准,NWR = 6,4,3。
先看一下写请求。首先根据一致性哈希算法,put(Sx)请求hash到了 NodeA 和 NodeF 之间的范围,然后从环中的位置顺序寻找到NodeF,则NodeF作为本次put请求的协调者。NodeF本地通过向量时钟解决写入数据的冲突,然后将最新版本的数据写入本地,同时将写请求发送给所有节点(本图没有全部画出来所有请求的line)。在收到2个节点(NodeC,NodeE)返回OK后,判断本次写入请求处理成功,并返回给Client。本次写请求结束,6个节点中有3个节点保存了最新的数据副本(其他节点因为网络延迟可能本地还是旧版本的数据)。

ClientB发出读请求 get(Sx),通过一个负载均衡器,请求落到了一个 节点 NodeD 作为本次读请求的协调者。协调者将读请求发送给全部6个节点(也没有全部画出来),在等待有2个节点(NodeE,NodeB)成功返回数据后,本地进行数据版本的合并,然后决定出来[Sx:3] value=Sv是最新的数据副本。NodeD 将这个数据更新到本地,然后将新数据副本回写到刚才返回旧版本数据([Sx:1] v=Sz)的 NodeB。本次读请求结束,R=3。所以Dynamo中实际的 NWR = 6,3,3。

Dynamo 目前在亚马逊的应用场景是存储“购物车”数据,所以Dynamo保证了集群节点一直“可写入”,Dynamo认为让用户一直可以加入购物车、删除购物车的操作更重要。其核心目标是高可用,也允许节点短暂的不可用(node down),在节点恢复后,通过同步复制,保证失败的节点追赶上从复制失败以后更新的数据。所以,我们也便知道,为什么Dynamo不是大多数投票,因为其W 和 R节点不保证重叠。Dynamo更多的是从性能的角度考虑。

正常来说,写W个节点,读R个节点,一共N个节点。写的多会增加写的响应时间,但是加强了数据持久化的可靠性。读更多的节点也会增加读到最新版本的数据的可靠性。以下列举一些其他使用Quorum来实现数据复制的系统的 NWR 值的默认配置策略:

  • Basho Riak : N = 3, R = 2, W = 2
  • Linkedin Voldemort : N = 2 or 3, R = 1, W = 1
  • Apache Cassandra : N = 3, R = 1, W = 1

Paxos

算法介绍

在07章 分布式一致性中,我们提到了Paxos 是一个异步模型的共识算法。Paxos 是由Leslie Lamport 在1990年提出的。其算法在工程实践方面复杂度很高,很多实践方式是基于Paxos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FLP不可能理论可以知道,异步的系统模型没法达到严格的共识。但是Paxos已经是尽最大可能达到共识的大部分条件。Paxos在网络延时有限的情况可以做到共识,否则可能无法满足终止性条件(对于Paxos活锁问题将不在本文详细展开)。

Paxos中,多个节点决定出来的值,叫做“提案(Proposal)”,最后要得出来的共识的值(Value)必须要是提案中的某个值。Paxos算法将所有的Node都区分为不同的角色

  1. Proposer 提案者:提出提案(Proposal),包括提案的编号(ID,是一个Sequence Number,ID是唯一的,随着每一轮算法过程递增)和提议的值(Value),并且统计被大多数Acceptor接受的值。
  2. Acceptor 决策者:收到提案后可以接受(Accept)提案,投票过程中允许少数Acceptor节点失败。
  3. Learner 最终决策学习者:负责接受被最终批准(Chosen)出来的提案。

Paxos算法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Prepare和Accept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满足如下约束:

  1. Prepare阶段:一个Acceptor必须接受它收到的第一个提案。
  2. Accept阶段:如果某个value为v的提案被选定了,那么每个编号更高的被Acceptor接受的提案的value必须也是v。
  3. Accept阶段:如果某个value为v的提案被选定了,那么之后任何Proposer提出的编号更高的提案的value必须也是v。

对于上述约束条件,需要结合过程看。为了能更好理解晦涩的Paxos算法,下面以决议“今晚吃什么”为例描述下两个阶段过程:

  1. Prepare阶段 (准备阶段)
    1.1) Proposer向超过半数(n/2+1)Acceptor发起prepare消息,消息包含 提案编号+提议值 [Nx,Vx]
    1.2) 当Acceptor接收到prepare请求时,如果这个Acceptor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提案,则必须接受收到的第一个提案[Nx,Vx],回复OK;否则:
    对比本次收到消息的提案编号以及上一次回复过的prepare请求的编号(Ny)大小。如果Ny > Nx 则拒绝本提案Nx;
    如果本次提案编号Nx > Ny,则回复给提出本提案的Proposer,曾经接受过的最大编号的提案 [Ny,Vy]。同时该Acceptor承诺不再接受任何编号小于 Nx 的提案。

    Prepare阶段的简单示意如下图。proposerA 提出的提案编号为 1 的 value=日料 的提案。因为Acceptor必须接受收到的第一个提案。所以 X,Y 节点必须接受收到的第一个消息,也即 [1,日料] 。而 Z 接受它收到的第一个消息[2,烧烤]。并且对接受的消息回复OK。过了一段时间之后,X,Y又收到了 proposerB 的提案编号为 2 的,value = 烧烤。因为 2>1 所以,X,Y回复给proposerB 他们之前已经接受了[1,日料]。又过了一段时间 Z 收到了第二个消息[1,日料],而因为已经接受并且回复过编号更大的 [2,烧烤],所以 Z 忽略了这个消息。
    【九】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体系详解——共识问题_第3张图片

  2. Accept阶段 (决议阶段)

    2.1) Proposer收到半数以上的Acceptor对其发出的prepare[Nx,Vx]的回复消息是“OK”,说明Acceptor大多接受了该Proposer提出的提案,则 Proposer 发送一个 accept 请求信息 [Nx,Vx] 给半数以上的 Acceptor。如果消息不是“OK”而是一个被Acceptor接受过的最大提案的Value 假设是[Nz,Vz],则Proposer发送accept请求信息[Nx,Vz]给所有Acceptor。
    如果回复数量不是多数,则提案[Nx,Vx]未被接受,Proposer增加序列号为 Nx+1,然后再重新发送prepare请求,回到阶段1重新开始。
    2.2) 如果Acceptor收到一个针对编号为 Nx 的提案的 accept 请求,只要该Acceptor没有对编号大于 Nx 的Prepare请求做出过响应,它就接受该提案。
    2.3) 提案被选中(chosen)后Learner就可以学习该提案。

    Accept阶段的简单示意如下图。

【九】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体系详解——共识问题_第4张图片

图中没有画出来proposerA,因为它不重要了,proposerA确实收到了半数以上的Acceptor回复的OK,因为对X,Y 曾经来说,[1,日料]是第一个提案。然后proposerA 继续发送了accept[1,日料]的请求。在收到proposerA发出的accept请求后,X,Y 因为在Prepare阶段中承诺了只接受编号大于等于2的提案,所以X,Y直接忽略了这个proposerA发送过来的accept[1,日料]请求。
过了一段时间,也即图中画出来的,X,Y,Z都分别收到了proposerB发送来的accept [2,日料]。为什么是日料?因为那个约束条件,对于proposerB来说,他收到的半数以上的消息并不是"OK"(除了Z),而是X,Y回复的“之前有个人提议了[1,日料],并且我接受日料,但是你编号大,我不拒绝你的编号”。所以proposerB在Accept阶段,发送的accept请求必须是value=日料。因为收到了多数的回复,所以编号还是带上自己原来的编号,请求就变成了accept [2,日料]。最终,被大多数Acceptor 决议出来之后的值,[日料],被Leaner接受。

Paxos 对于全序广播的实践

在分布式系统中,进程的处理有快有慢,消息的传递也存在延时,因此系统中的进程没有办法根据消息的到达的顺序去确定当前的提案进展。 消息传递的延迟,节点处理的快慢,没有一个全局的顺序来决定。
共识算法一般不仅可以用来对单个值达成一致,还可以对序列性的值达成共识。也即我们前面讲到过的顺序一致性。全序广播即是需要消息以同样的顺序确切传递一次给各个Node。通过共识算法来实现的话,可以通过进行多轮的共识。每一轮共识都是由Node propose(提议)即将需要发送的消息,然后决议出下一个需要发送的消息,以此产生一个全序(Total Order)。所以全序广播就可以通过重复的多轮共识算法实现。目前基于Multi-Paxos可以实现全序广播。这里不再展开实现细节。
通过Paxos还可以实现多副本一致性、分布式锁。目前比较受社区广泛应用的Zookeeper就是基于ZAB(核心算法基于Paxos)实现了全序广播协议,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布式锁,Zookeeper还可以作为一致性的key-Value存储。Zookeeper也被用于做服务发现。比如Dubbo,Kafka的服务注册中心都基于Zookeeper。

共识的限制

虽然共识算法可以解决分布式的一致性的问题,并且具有容错特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使用共识算法的系统需要更多的Node,至少3个,才可以允许1个节点失败。共识算法也依赖故障检测机制,系统需要知道消息失败的原因是timeout或者是节点失败。在网络延迟很高的时候,可能导致认为选举出来的leader不可用,但实际leader节点本身在正常运行,这会导致其他节点进行频繁的新一轮的leader选举,降低集群的吞吐量。所以共识是对网络延迟敏感的。
共识算法也不是万能的,比如数据存储服务的多数据中心,(多主)模型就不需要共识算法来处理写冲突。毕竟也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共识算法来保证线性一致性。在数据复制的领域很少使用Paxos、Raft类似的可以提供线性一致性保证的共识算法,大多数情况更倾向于性能而使用简单的异步复制加上写入冲突解决。不过数据存储服务的集群,也需要选举Master(Leader),选举方式可以使用共识算法来实现,以应对故障转移。如果是单主复制的集群,有些DB提供了自动的leader选举(比如MongoDB基于Raft算法实现了Leader选举),在主库挂了的时候,可以快速重新选出新的主库。

小结

本文介绍了分布式系统一致性解决方案的另外一个方向——具有容错的共识算法。其中详细介绍了Quorum以及Paxos。Quorum提供了弱一致性,一般用于做NoSQL系统的数据复制。Paxos跟Raft都是提供线性一致性的共识算法,可以用来实现分布式锁、服务发现、一致性KV存储等等。这些共识算法整体的套路都是基于多数节点进行“选举”或者“投票”,然后从若干节点的接受的“投票”中进行决议,最终选出一个可以作为共识的值。
关于共识算法,还有很多方面,从论证到延展的实现,可以值得更深入去了解。算法只是一个基础思路,在实践中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和考量。比如Dynamo实现的就是非大多数的Quorum,Zookeeper也基于Paxos改进出了ZAB算法。Raft算法相较Paxos来说在实践方面会更有优势,而且更容易理解。至此,分布式的核心问题之一——一致性,已经从概况上介绍得差不多了。一般在实践中,我们是不需要来实现一套共识算法的,而是直接使用Zookeeper、Etcd等技术。下一章,会对于实施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时,技术选型的一些思考方面以及基本元素做一些总结。Github上的示例代码也会再次更新。

资料

Distributed Systems,Failures, and Consensus
Dynamo: A flawed architecture
Cassandra DataDistributeReplication
PBS-How eventual is eventual consistency
Distributed systems for fun and profit —— Replication

论文资料

Google BigTable
Dynamo: Amazon’s Highly Available Key-value Store
Cassandra - A Decentralized Structured Storage System
Serving Large-scale Batch Computed Data with Project Voldemort

你可能感兴趣的:(Docker微服务实践,架构,分布式,算法,微服务架构,Docker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