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4

最近输入不足,因此输出乏力,《及身而止》——和菜头的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贴在这里,凑一篇作业。
春节期间的【树洞】暴露了在团圆和美之下的一些疮疤,然后大家吃惊地发现原来世间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无条件地爱着子女,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有算计、阴谋和卑下。我觉得这更接近于世界的真实,毕竟世事不是TVB的台词:一家人坐下来开开心心地吃饭。很多人做人都不及格,但是也做了父母,这是事实。 很多人空有高寿,但是依然是个老混蛋,这也是事实。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家庭生活能够如同电视广告一样该多好?所有的人都穿着各种暖色调的衣服,都精神饱满,都面色红润,大家挤在沙发上合影,空气中的温馨浓到快要凝成雨点落下来。
在现实中,我们能够看到为人父母的因为嫌弃女婴,会想尽一切办法干掉她。实在命硬竟然活了下来,又不能很好的供养她,给予她生活和教育上的支持。如 果娼妓合法的话,恨不能直接把她卖进窑子,好把多年的投资收回来。然而,她居然出息了,靠自己拼到了一个体面的职业,而且有一份让人心动的收入,还愿意和 家人分享这笔钱,于是亲情就回来了,大家也可以谈一点爱了。这样的例子并不孤立,所以佛经里曾经说过:没有比家庭更森严的牢笼,没有比亲友更加凶恶的狱卒。
许多人觉得自己在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按照北方话来说,那只不过是“没有到那个份上”。所谓“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可以用指标加以量化的:家庭成 员都有稳定的工作,拥有过得去的收入。简单说,想吃什么可以吃什么,想买什么可以买什么,想去哪里玩不需要节衣缩食。这样的家庭结构中,人际关系比较良好,可以谈一点亲情。原因并不单纯是因为彼此有爱,有宽容,而是因为没有物质缺乏的恐慌,对未来良好的预期。如果反过来,家庭经济处于高度的不稳定,所有成员都在各自的社会阶层上摇摇欲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情况会变得更糟糕,那么就不要希望有什么爱、温暖和幸福。血缘和姻亲的纽带把所有人绑定在一起,利益关系高于一切。子女当然就是父母养老的工具,父母也自然是孩子的ATM,大家为一毛五分头破血流,乌烟瘴气。俗谚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何况是一家子人?
后一种情况维持了上千年。在农业社会里,父母丧失劳动力之后,如果没有子女赡养,那么基本上难以活下去。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人经历过普遍赤贫的生活,老有所养也是靠孩子而不是社会福利。所以,抚养和赡养是作为法律条文写进法典里的义务。也基于相同的原因,陈志武教授写了一篇《给女儿的信---“养子防老”的不道德》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认为他冒犯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简直十恶不赦。仿佛欧洲人美洲人都灭绝人伦,是禽兽也。倒不知70后、80后成长起来,独生子女婚配,一个孙子养6个老人,要怎样“老有所养”才能不禽兽?
我这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大概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进养老院的世代。世事已经变了,家庭关系也应该随之发生调整。不想进养老院,或者想去住好一 点的养老院,大概不能指望子女,只能拜托自己。如同英国谚语说的那样:有智慧,再有点钱,这是好的。为人父母要靠自己,为人子女也要靠自己。以往的那种经济联合体的家庭模式一定会瓦解,也不会再有同一屋檐下的大家庭生活。依然会有家庭的温暖,亲人之间的爱,只是没有了以往的人身绑定,和不得不的亲密无间。 我从来不相信四世同堂会是一种幸福,叫床都不能大声,何谈生活质量?
类似前文叙述的那种不幸家庭出来的小孩子,背负着孝道,要求一定去和解,在我看来并不见得有什么人性之光。赤贫和传统造就了那样的父母,但是并不能 免除他们自己的过失。也有贫困家庭的父母对子女倾尽所能,不偏不倚。我们这个世代所能作的,就是站好孝道的最后一班岗。因为父母辈是那样过来的,他们需要老有所养,那么我们这一代去站岗。但是,打我们自己开始,要给子女一条生路。所谓的孝道,所谓的养儿防老,到了我们这里,及身而止,不再传承下去了。父母 在,要远游,那就去远游。侍奉双亲,交由社会福利,或者自己60岁前的投资和获益。慎终追远,不立碑刻,不入墓园,以免往返劳顿,不来又要背上忤逆之名。
从70后开始,注定了孤独终老的命运。一家人在中秋节坐在院子里吃月饼赏月,只是历史中田园牧歌式的遥想。一群老头老太太在老人院打麻将,这才是现 实中的图景。在这种新图景下一样会有爱和幸福,只是实现方法比以前更加明确了---钱。免于匮乏,免于赤贫,免于恐慌,那么家庭关系就会相对宽松,每个人 的人格也就比较健全,相互之间更为独立。可以去买电视广告里那种暖色调的毛衣穿上,在明亮的客厅里挤在沙发上面对相机露齿而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