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独立吧,孩子!

摔跤吧,爸爸;独立吧,孩子!_第1张图片
爱不是转嫁梦想,爱是接纳,爱是宽容,爱是放手

最近,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大火!端午节时我有幸去影院观赏。当看到大女儿抓住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抱起对手来了一个漂亮的过肩摔,最终赢得世界冠军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泪水,在黑暗的影院里无声地哭了。

在影片中,阿米尔·汗饰演的退役国家摔跤冠军非常渴望把未来的儿子培养成世界冠军,让孩子实现自己未竟的梦想;可天意弄人,妻子却接连给他生了四个千金。就在这位父亲准备放弃冠军梦想时,有一天无意间发现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在父亲威权下,两位女儿从此走上了锤炼摔跤技艺的训练场。

女儿们从刚开始的被迫顺从到主动认同、再到彻底内化父亲的要求,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中间虽然有些波折坎坷,还好结局是喜庆圆满的。两位女儿最终都取得了摔跤职业生涯的巨大成功,她们内心可能也是喜悦充实的,这不仅是父亲的梦想成真,也是她们自己想要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吧。

影片中那位把自身梦想转嫁给女儿的父亲是幸运的,他的女儿们最终选择认同了父亲的梦想;那位父亲同时也是伟大睿智的,他成功地把自己的梦想转化为女儿的梦想后,尽一切可能支持女儿、信任女儿、鼓励女儿不断成长。在最后夺冠的关键一役中,父亲阴差阳错未能像往常一样出现在观众席上,上场比赛的女儿好像失去主心骨一样,从最初的心神不宁到全情投入,最终运用自身智慧战胜了对手。从那一刻起,相信女儿开始觉悟到,自己精神上终于彻底独立,不需要再依靠父亲这个精神支柱了。当然这也是父亲最终希望看到的结果。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哪有不心疼儿女的,哪有不希望儿女过得幸福,哪有不希望儿女有出息、强过自己的?可是现实情况有时却是——“可恨天下父母心”,现实生活中,像影片中那位父亲那样喜欢把自我期望、自我梦想、自我心理诉求转嫁给儿女的比比皆是,但现实却往往没有影片中那样充满戏剧性和喜剧结局。那些被迫承载父母期望和梦想的孩子,也许并不认同父母的想法但又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忍受和无声挣扎。同时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可能也没有影片中那位父亲的宽广胸怀,懂得适时放手、懂得爱的本意就是放手,就是让儿女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成长、去飞翔。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父母,高举以爱为名的旗帜,往往以自我意志为准绳,把儿女当成了实现自己生活理想的工具还不自知,最终不仅毁掉了双方的亲情关系,毁掉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可惋惜的是,当然也毁掉了儿女的未来幸福。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们兄妹仨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听话,我们当父母的都是为儿女好,哪有害你们的,所以你们要乖乖听话!”我是家里的老大,毫无疑问我更加要做好表率,要加倍地听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话。

从小到大我印象中正面反抗母亲就只有一次。记得那是个暑假的一天上午,母亲要求弟弟去喂牛(家在农村),我当时在屋子里看书。母亲好像嫌弟弟动作太慢,抡起牛缰绳就开始打骂弟弟。听见动静后我心里猛地窜起一股为弟弟抱不平的无名火,立刻冲出房间怒吼母亲!被激怒的母亲转过来追我到房间,开始对我怒骂,吓得我低头假装看书,始终不敢抬头看她。我相信当时只要我一跟母亲对视,她肯定会打我,就像毫不顾忌打我弟弟那样,就像小时候毫无顾忌打我那样。

前几天跟妻子闲聊,她也说自己就像《欢乐颂》里的关关一样,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反抗过父母一次,她跟我一样,都是典型的乖宝宝。我也曾跟一位老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他好像对这方面挺有心得,他说自小父母也擅长“强给”——孩子不需要,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非要强迫孩子接受,比如吃饭、穿衣、比如外出游玩、比如各种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等。父母这样做最经常的理由就是,你们小孩子哪懂什么饥寒冷热,我们做父母的、我们大人才有生活经验,我们都是为你们好,所以要乖乖听话。面对“强给”,朋友的做法是不正面对抗,但一定要消极反抗,一点点彰显自己的独立意志,不被父母的主观意志给压抑坏了。所以,朋友成年后心理正常、精神健全。

而我则属于被父母压抑坏了的那一类吧。就像影片中的那对练摔跤的女儿一样,从小我也在无意识中完全认同了父母对我提出的各种要求,并且把这些要求全部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知从何时起,即使没有父母监督,我也会以十二分心力投入学习、投入工作,只要主观上哪怕偷一点点懒,内心就会出现浪费光阴、不好好工作的罪恶感,时常霸占我内心的是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强迫感。当然,即使我取得了任何成绩,迄今为止也从未对自己的成绩真正满意过,我既无法享受生活,更无法享受成功。

从客体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我的“内在父母”一直在严厉要求我、严厉批判我。面对“内在父母”的各种要求和批评,就像小时候面对我真正的父母一样,我只能无条件服从和让步;但根本问题在于,我的“内在父母”是绝对威权、绝对不会通融、不容挑战的,换句话说,它们是僵硬死板、不知变通的。在这种心理机制下,我的生活其实更像提线木偶,用尽十二万分的心力,强迫完美主义般不停奔跑在取悦“内在父母”但却注定不会成功的人生道路上。

这不怪我真正的父母,他们其实也是提线木偶,他们也可能在心理层面需要不停取悦自己的“内在父母”。母亲曾告诉我,她小时候外婆家“重男轻女”思想还比较严重,外婆第一胎生了我姨妈(母亲的姐姐),内心已然惶恐不安,没想到第二胎还是女儿(我母亲)。惊惶之下,外婆曾试图把二女儿扔进尿缸里淹死,但可能在母性和良知的共同作用下,外婆最终把二女儿从尿缸里捞了上来。接下来,外婆连着生了三个男孩,我大舅、二舅和三舅。在母亲小时候,她可能也是在被忽视和冷落中长大成人的吧。

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里有个著名小故事《促织》。明宣德年间,皇宫斗蟋蟀风气盛行。一位九岁小男孩无意间放走了父母抓来准备献给官老爷的蟋蟀,为了赎罪,孩子的灵魂化为蟋蟀向父母报恩,一直到确信报恩完毕才魂归肉身。还有《西游记》中那位脚踏风火轮、手持乾坤圈的少年英雄哪吒,哪吒小小年纪为何如此厉害,只因为他做到了“剔骨还父、剔肉还母”,与父母两不相欠,才最终得享身心自由!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在一篇名为《孩子》的诗中写道,“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生活中大部分普通人,可能没办法幸运地拥有像《摔跤吧,爸爸》影片中那样伟大睿智的父亲;当然也可能没办法避免从小到大,父母把自身价值观念、生活理想、心理期待、生活习性甚至情绪垃圾不停倾泻进我们的稚嫩心灵;我们更不可能做到“剔骨还父、剔肉还母”——完全删除父母自小就通过言传身教预装在我们脑中的各种价值观念、心理软件、情绪感受等生活模式;我们通过父母来到这世上,其使命绝非是为了变成蟋蟀、变成摔跤手、变成歌星、影星、变成这个家、那个家来实现父母的生活理想,做牛做马都要向父母报答养育之恩,当然更非以各种手段向父母报复“养育之恨”。

无论如何,我们只能一辈子都背负着父母对我们不可磨灭的强大影响和精神遗产活下去,不管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是向上向善、还是自私顽愚。我们只能认命并同时保持对内心最大程度的自我觉知,才可能慢慢解开绑缚在我们心底的“提线木偶”,以我们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渐渐活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色彩与人生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摔跤吧,爸爸;独立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