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被赵良一席话说得心中不安,遂请教赵良如何才能避免灾祸发生。
赵良说了两条:
第一, 请辞商君封号,退还受封城池;
第二, 第二,解甲归田,从朝堂隐退。
卫鞅长叹,这两条都不是他想要的走的路。
在卫鞅的人生字典里只有“进”而没有“退”,十几年的汲汲营营的“进”终于让他品尝到胜利的果实,现在要他“退”,他怎可甘心?
踌躇良久,他决定,不“退”。
孝公三十一年,召回流放在外的太子嬴驷。
孝公薨,嬴驷即位,史称惠文王。
闭门八年的公子虔家的大门打开了,公子虔用纱布蒙着脸,手握一叠证据指证卫鞅谋反。
内容包括卫鞅在自己的封地训练军队、带甲士兵、称寡人等等数十条罪状。
惠文王下令,发兵缉拿卫鞅。
卫鞅逃到函谷关时,函谷关的守卫们还不知道发生在咸阳城的变故。
卫鞅顺利地逃出函谷关。但却因逃得太急,忘了携带验证身份的凭证。
卫鞅想去住店,每一家店主都告诉他:“我们商君大人有律令,收留没有身份证明的客人,所有的店主都要被连坐处死。”
卫鞅终于尝到了自己亲手酿造的苦果。他颁布连坐令时,怎么也没想到,连坐令到头来会实施到他自己的头上。
卫鞅准备逃到魏国避难,魏国却因为他当年欺骗俘虏公子卬,害得魏国丧失了肥沃的河西地,拒绝他入境。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又回到秦国,逃到自己的封地商。在封地上匆忙组织了一支军队,准备攻打郑国,占领一块地盘。
秦惠文王下令出兵征讨卫鞅,卫鞅兵败,被杀于郑国黾池。尸身被带回咸阳,秦惠文王下令对之处以“五马分尸”之刑。
卫鞅的变法搞得秦国贵族天怒人怨,于是秦惠文王杀掉卫鞅,安抚秦国贵族。
但卫鞅的变法确实强大的秦国,它的一整套制度使得秦国成为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在风云迭起的战国,这是最为有效和有利的。
秦惠文王并不是一个昏庸之人,所以,他下令处死并车裂卫鞅以安抚秦国贵族,但是不肯废除卫鞅所定下的制度。
所以,战国数百年,变法的国家不计其数:韩国有申不害,楚国有吴起。都曾因变法一时强大,也都因未能将变法贯彻到底而最终国力衰退。
始终坚持卫鞅所定下的法律的,只有秦国。
数代以后,秦国始皇帝兼并六国,统一天下。
卫鞅打下了一个王国的强盛基础,奠定了秦王朝后来的一统六国的胜利基础。
但卫鞅的下场并不好:被车裂,被诛族。
最显赫的功劳得到了最悲惨的下场。
卫鞅孜孜追求着的,究竟是因为亲手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最终名留史册;还是想着,因为强大了这个国家,自己则能得到无上的荣耀与辉煌?
利用所知所学强大一个国家,这究竟是卫鞅的理想,还是他理想的开始?
秦国因变法而强大,如果这是卫鞅的理想,那么恭喜卫鞅,理想实现了。
但怕就怕,这只是理想的开始。他终究还是离不开这繁华俗世,这锦绣前程。
哪怕下面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卫鞅最终死于秦国贵族的报复,又何尝不是被自己欲望所烧死呢?
著名史学家许倬云曾说过:改革者因为撬动了既得利益者们的权益,往往遭到清算。
但透过事物看本质,历史的走向在发生拐角时通常会出现一些人物的助推。这些当世的人物与历史洪流相互作用,将历史拐向或灿烂或惨烈的结局。
在战国时代,贵族没落,平民阶层兴起,卫鞅恰逢其时。
而他错就错在,进的太多,而退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