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脉象一

2017-02-25
中医果真为至精至微至妙之学。如若说第三篇的藏象类讲的是普遍规律的话,那么第四篇的藏象类就讲视线回归到了个体,从普遍规律转向个体的特殊性。

前一篇站在天地人的统一的大象来论述,这一篇更是将“象”具体化了。取象比类的思维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通天篇大体将人分为五类: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而阴阳二十五人篇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人中又分为更细致地划分了各形的太过与不及之人,每类人的身形性格都有鲜明的特点。然后又以气血多少作为主要因素进行归类,描述出了气血盛衰之人不同的形体特征。这里已经从单纯的所观之形象征象通过总结归纳上升为意象。本脏篇讲述了五脏大小高下坚脆端偏等不同而导致的不同人体的状态。师传篇提出从人的体表形态特征来推测脏腑的形态好坏。这篇对于学习望诊会很有借鉴意义,以外揣内。感觉本文比如今的热门的体质学说讲的还要细致形象的多。

五卷脉色类,从诊法的时间、部位、呼吸至数、三部九侯、七诊、十度、四时脏脉等等,一一叙述。虽然貌似没有找到我想找的内容,但是不得不感叹于象思维的神奇。寸口之脉,由上往下,寸关尺,与人体的上下也是相应的,左手寸外内关外内尺外内分别候心膻中,肝膈,肾腹。右手肺胸中,胃脾,肾腹。左右也相呼应。
再总结一下诊断学的脉象,所有的脉象都是相对而言的,以脉位深浅来看,是浮与沉。以至数快慢来看,是迟与数。以脉之形状来看,是大与细。以力量强弱来看,是虚与实。以流畅度不同来看,便是滑与涩。以脉之紧张度来看,是紧与缓。再以节律之象来看,有结代促,结者缓慢,促者急数。代为有规律的间歇,多主脏气衰败。

不过,既然有象,意象思维,在这里,感知能力是很重要的,需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者,脉象的形容都以形容词来描述,如涩脉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那么这个度该如何衡量,各人感受有异。再者,很多人的脉象也不是刚好就是一种典型的脉象,可能错杂相参,相兼脉等等,三者,脉还会依据四季变化阴阳消长而有改变,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脉象也有昼夜晨昏饱腹空肚之别。还要在加上个体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总的来说,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更应知常达变。记得老师说一个小朋友眼睛周围发青,肝气郁滞。好吧,我并没有注意到。是老师强大的感知能力以及临床素质吧。
我们的教育体系固然存在问题,纵然母语不再像曾经从小学、训诂起始,但是,她所具有的深刻的文化韵味是不足取代的。那是一种深入中华民族骨肉里的文化底蕴,流淌在我们血液里。我们的汉字,本就是象形字,诗词书画,也处处讲究意象美。就连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也常常会用意象思维,象世界对于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明明只是写景,却有一种孤寂绝美空旷荒凉之意上心头,说不清也道不明,却又若有所得若有所悟。伯牙鼓琴遇知音,音律只是象,而更应体会音外之意。书法强调“书,心画也”,好的书法更应看到一个人的风骨气质。国画也是写意者居上。由此,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所追求的都是意,这个意需要对方去会悟,中国文化的美是含蓄的,却包容万千气象。不仅要看到所见之象,更应感悟出未见之象。万事万物皆可取象,立象正是为了尽意。

老师上次提及站桩与树根,这也是法象。站桩,气沉丹田,气一沉下来,整个人就都沉下来静下来了。树之根,潜藏于地下,却孕育出了一棵大树的勃勃生机。根系发达的树必然枝繁叶茂,根系弱小者树形也矮小,枝叶不多。所以,养好根很重要,人之根本,在下丹田,刚好肾也在这里,气沉丹田,便是将外散之气机收拢回来,聚拢到丹田,蕴养人之根本。这个有点像潜藏的过程,站桩过程中,意念放空,也是减少人的损耗。人一有欲望,一动意念,都是在耗散身体的能量。恰如之前内经第一篇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比于外家拳,我更喜欢内家拳。外家拳强调旧力不去新力不来,但是我总觉得这来的新力肯定是耗散了人体真气的。就如现在的运动员,喊着更高更快更远的口号,可是到了年迈时候,落的一身都是伤。还是古人聪明,万事万物都应掌握一个度,正如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道。而内家拳则更倾向于一个守字,守住自我,守住内心,守住精气神。不轻易耗散出去,或许便是最大的收获。人之于世,阴阳暂时的平衡才维持了我们本身的存在,从小孩子的稚阴稚阳开始,到四七、四八的年龄阳气达到极盛,之后阳气就是一路衰减了。除非能做到内经中真人圣人至人这类人那样,说不定可以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的境界,否则我们常人还是要有守的意识,切不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

也许学习中医应该试着从感知角度开始,感受这个世界,感受生活中的每一点一滴,去会意去感悟。而不是以中小学所学的那一点理性思维来一一甄别。生命本就是鲜活的存在,若都如实验室里那样,将生命大卸八块,加以干预,分离培养,拒绝任何主观思维,一切以客观实际为准则。可是,问题是,我们这个世界,本就是主观与客观并存,如此看待世界岂不是也是一种割裂的、片面的吗?而意象思维,从感性思维开始,获得具体之象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提炼出了意象,有了象才可法象。这样看来,意象思维可是客观具体尊重现实多了呢。

写心得也是如此,在忽然冒出来诗词之意象的时候,脑袋里像有什么炸开了一样,有什么东西呼之欲出也许就是会意到了些什么。其实象这个概念距离我们并不是那么远,也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神奇,在我们不知不觉之时就在运用着,是一种传承着的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人生看待生命的态度。

点评

入素:本来想写脉的,写着写着一激动就偏了。

青先生:总体而言理解得不错。内经是三部九候脉,不分寸关尺。所以内经的尺,指的应该是尺肤或者尺骨。没听说过吧?读书要仔细,只能靠自己。

入素:内经的三部九候从额颊耳的动脉诊到手太阴阳明少阴足厥阴少阴太阴,遍诊法,是不是和经络诊断也有关联呀。

青先生:内经有,三条脉有脉动。

入素:可是我记得难经里面就有提过寸口脉长一寸九分呀,难经解的不是内经嘛?

青先生:难经是难经。

入素:好~这样子的话内经里面看上去法象的更合理了。

上一篇:7、取象与取数
下一篇:9、脉象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8、脉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