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6月3日)

手把手的教,注重两点:一是学的人能够专注地学,二是教的人可以清晰、明了地教清楚。

但对于学和教的人来说,一定要在内心清楚的一点是,凡事都有方法论,如果按照既定的这个方法论去做,一定会做到上手快捷,且越来越好。

绝大多数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差不多就行,追求那么深刻有啥意思”,于是,就有了停车停不正、走路走不直、抓筷子凑凑和和、学东西拖拖拉拉的浅尝辄止,还美其名曰“良好心态”,结果到头来发现,抓了很多年的筷子,原来自己并不会抓筷子;刷了很多年的牙,原来并未掌握刷牙的要领,跑了很多年的步,原来并不会跑步等等的看似简单,却又没有仔细思考以差不多为借口而搪塞的诸多不认真、诸多“差不多”。

一直以来,就有一句话说得好,“好学生不一定会是好老师,但好老师一定是好学生”,仔细思量教是最好的学,只有想要教好,才会认真去思考、反复去思考对于怎样的学生应该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让他明白的更快,同样怎样的表情代表学生理解了多少,用怎样的方法、怎样的阐述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这个概念的精髓。一次又一次的教是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思考是一次又一次次对概念、事物的更加清晰的掌握,是对教的方法地不断升华。

那怎样教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学员认识一个概念或一件事物呢?也就是什么是清晰、快速认识一个概念、一个事物的方法论呢?

我觉得主要是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这个概念、事物的最少必要知识即快速入门,就像开车的最少必要知识是“慢”,学习魔方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以中心块为原点拼接”一样,教的最少必要知识就是“你自己有清晰明了的所要教认识概念、事物的最少必要知识”,进而用简单明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此简单。清晰明了是清晰简单、条目清楚,就像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就是一位特别棒的老师,他上课从来不拿讲义(原以为他不用备课,后来才知道原来他的认真备课后,要比上课花更多的时间,同时还要全部靠记忆力印在了脑子里面,如斯不容易),讲课条理清楚,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一条中的又三条清清楚楚、逻辑分明,讲得人逻辑分明,听的人思路清楚,记忆长久。相反,我上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每天上课只拿着语文书在读课文,上了一年的初中语文的我,直到后来学了才知道原来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句子的主干还有这么多的学习要点,这岂不是害人不浅。其实后来想想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老师的思考和归纳能力欠佳,进而造成没有清晰明了的讲解。

最少必要知识及归纳出清晰明了、简单通用的方法论,是手把手“教”最快最好的方式。同样有了教,就会有学,学注重在懂得,试想如果你没听懂,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再听下去的理由,这个概念没有懂,已经到了下一个概念,下一个概念没有懂,已经延伸到再下一个了,无限的叠加最后自然是“算了吧,反正再努力也学不会”,于是就有了棒打不走的“差学生”,从这个角度看,“差学生”造就的根源也在老师教的质量,老师只关注了一部分好学生(能够听懂的人)的感受,并由于个种原因忽视部分差学生(没有听懂的人)的感受。境界的高低立现,就像李笑来老师曾经说的教一样,他可以在后来的教书生涯中,仅凭学生的眼神和动作就可以判断学生有没有听懂是多么神奇的一种能力了。

耐心是一门心法,而保持耐心是需要长期去打磨的一项能力,无论在后来的学习中,孩子教育中、与人交往中,涉及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就像我们上学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和老师共同去学习一本书,要用每天插花式穿插零碎时间(一节语文课、一节数学课)学习的方式一样,对于概念的打磨一样需要间断地、反复地雕琢和打磨,进而在脑中才会形成清晰的沟回,才会有清晰的方法论和思路,进而才能与其他的已有的概念联系形成整体的脉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能力(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