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行动力?

人都精力是有限的,经历也是有限的。所以无知相对来说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总有一些你不知道的内幕,没看过的风景,没尝试过的新鲜事物。是的,你隔着手机屏幕,在你需要的时候,进行扫盲。

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你在里面游来游去。

有时候觉得一种说法很有道理,可再看下一篇时,又觉得与之相反的论调也颇有深意。

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观念是否客观全面,取决于两点。其一,对事物本身的认识程度,越是深入的了解其不同侧面,越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其二,实际体验,切身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想象中的感觉和实际的感受,终归是有差别的。正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有时候别人的话语才无从借鉴。

你之良药,彼之砒霜。

你可能看了很多经验贴,刷了不少“成功案例”,也想了很多要做的事。但唯独,没有去做。一个道理,在你嘴里传颂地再“虔诚”,缺少了知行合一,便纵是金玉良言也无从发挥。

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逃离现在的生活?”

对此,我的理解是。TA想逃离,其实是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以及自己不满,想要改变现状。

这件事的问题不在于改不改,而是如何才能有效的改变。而我认为缺乏行动力是TA难以逃离的根源所在。对生活不满谁都可以有,但真的能有所行动,改变现状,又是另一回事了。

虽然行动对一些懒癌、拖延症患者来说很难,但也并非毫无办法。想要攻克一个问题,从了解它开始。

行动力障碍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目标不明确,以至于无从下手,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换句话说,没有明白造成自己目前困境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只有找准症结,才能集思广益,收集更多有效的方法来达成所愿。

2.心态问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某种环境,即使它很糟糕,但你也会渐渐适应,甚至对痛苦习以为常,日渐麻木。对于个人来说,原有环境是稳定的,自己可以应对的,是可以掌控的。可一旦开始改变,面对的就是未知,如若决心不够坚定,很可能会半途而废,或者一开始便固步自封。

所以前期的心理动员很重要,你是真的下定决心改变现状,才能更有动力去完成这个梦中蓝图。

3.自身认识的局限。人在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会思维狭窄(只盯着眼前的事物,注意力资源被占据,无法考虑到周边情况)。此时的TA已经不能正常的进行思考,做出合理决策了。冷静的对局势和自我进行分析是发生改变的大前提。

4.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做好某件事的预估)。如若一开始便从心底觉得自己会失败,那么行动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你擅长的事入手。你每完成一件小事,都是在给自己这样一个暗示“我能够做到,并且做的的很好”。长此以往,自我效能感会泛化到很多事物上,你会越来越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做到,并乐于尝试。即使实践未果,也会对这段经历持有积极看法(总结了经验,学习的知识等等)。

5.奖励机制外化,反而降低了行动积极性。

先讲个故事。从前有个老人,家附近常有孩子打闹,环境十分嘈杂。于是有一天,当孩子们又到他家门口肆无忌惮的玩闹时,他走过去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声音真有活力,这样吧,我给你们每人一美元,你们就负责在我家门口叫喊。孩子们一看,竟有这样好的事情,于是十分卖力的嘶吼着。第二天他们又来了,这次老人只给了每人五美分的酬劳,孩子们嘟囔着钱怎么少了,于是不那么卖力的开始喊叫。第三天,老人告诉他们没有酬劳了,孩子们便纷纷甩手不干了,嚷着,不给钱就不给你喊了,于是不悦的离开了老人家门口,再没有来过。

此时的他们早已忘记当初来到这里,只是为了自己玩耍时单纯的开心。

再比如,有些学生原本好学,很享受学习的乐趣,家长们却以物质奖励作为激励孩子发奋学习的措施。时间长了,当奖励的刺激不是一次比一次大的时候,便开始失去作用,而原本作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已经被外在奖励机制取代。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说辞,一句“我不为你学了”,似乎在控诉着,你一直拿利益诱惑我学习,表明“我学习”这件事,对“你”很重要。如此这般,当我不想学了,放弃的无非是你的奖励和期待,而非自己的人生。如此这般,不光扭曲了初心,也泯灭了积极性。

综上所述,一个人要想有较强的行动力,首先要知己(了解自身需要)知彼(明确问题所在);其次要目的明确,找出可行方案;再者从擅长的小事开始,增强自我效能感;最后,你始终要明白,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而你做这些尝试是因为发自内心想要改变现状,并非为了任何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激发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