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奸不商到无“尖”不商

“赚钱之外,还得有点人味儿”的另一种等价说法就是赚钱如今只有铜臭味儿,没有人味儿。由此,想到了一个词——“无奸不商”。

查了百度才知道,“无奸不商”来源于无“尖”不商,“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

无“尖”不商逐步演变为“无奸不商”,一方面可能与重农抑商以及统治阶层对商人的打压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最初的商人还是有人味儿的,怎么样,颠覆认知了吧?

社会发展到今天,到底是什么让无“尖”不商彻头彻尾沦落为“无奸不商”?是什么让商人没了良知?

抛开宏观层面不谈,微观层面的原因可能是商人还“不够怕”和“不够爱”。“不够怕”就是没有敬畏之心。赚钱第一,漠视他人生命健康,对法律法规嗤之以鼻;“不够爱”就是爱自己胜过爱别人。赚钱第一,我生产的食品,我不吃,你吃;自己孩子哄着睡,别人孩子喂药片,等等。

“无奸不商”回归到无“尖”不商,让赚钱有点人味儿,不仅是全社会的呼唤,而且是经商的理性回归,毕竟“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解决“不够怕”和“不够爱”的问题,从商人自身来讲,恐怕还需要点信仰或者精神,来提供内在改变的动力。

从无奸不商到无“尖”不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无奸不商到无“尖”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