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和《三国志》《晋书》以及写司马懿的正史总结

昨天看了《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完结。堪称2017年剧王。剧情基本上忠实于历史和三国志,又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桥段深化。符合人性。我专门查了《资治通鉴》关于司马家族和《三国志》《晋书》以及写司马懿的正史。结合我看一二两季的心得。以下为我的总结。

第一季看完后不久我正好有次演讲,主办方希望我讲用《易经》讲商业。我就用《军师联盟》来讲。第一季最重要的是《易经》中的“和”字。保合太和。儒家讲修身齐家。就是你要洞悉人性,平衡各方利益,维持平衡的状态。包括家庭,家族,朝堂,君臣。这在七习惯里就是“统合综效”。看似简单,其实做到非常难。家庭,家族,同事,都平衡了,才能集中精力聚焦在核心事务上。需要不断通过看书,遇到挫折是非,提高思维模式。

司马懿是儒家思想为主,一生奉行儒家思想,做人做官都如此。在曹操没征辟之时,在家看的书是《易经》《春秋》和道家,兵家。《易经》和《春秋》群经之首。《春秋》是经而不是史。所以司马懿除了儒家做官外,还有兵家和道家的权谋和隐忍。阳谋阴谋兼具。这是他的理论思想来源。

第二部重点是诸葛亮和曹爽。《空城计》历史上本来是没有的,但是编剧能结合民间的分析,一步到位讲透本质是所有人都知道那是一座空城。只是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杀了他就保不了家族,所以稳坐城头。司马懿虽然对魏国忠心,但是也要考虑政敌和自己儿孙的处境。所以退兵。大臣和皇帝也知道他在自保,但是还要用他,所以都不点破。司马懿能忍人所不能忍。知道自己真打打不过诸葛亮,诸葛亮粮草不能持久,所以坚不出战。熬死了诸葛亮。不过真实历史上是曹真挡住了大部分诸葛亮进攻,曹真没那么不堪。剧情需要而已。

明帝死的时候,剧情和正史讲的一样,确实是换了好几次辅政大臣,正史所载最后选司马懿是因为推荐的人虽然跟司马懿没交情,但是不想让自己政敌上位,所以推荐他上。本质是平衡利益所致,有运气加自身基础的原因。但是上位后曹爽不断排挤司马懿。才有了他十年装病。剧情刻画得基本还原历史,除了时间线。

曹爽本身能力不强,也懦弱无刚,只是生在曹真家,运气又好。上位后交的朋友,用的亲信,都是不干正事的人。社会网络太差,所以十年内搞得朝野怨声四起。司马懿一是为自保,曹爽逼他太甚。二是为了魏国除奸,所以发动高平陵事变。

司马家族和《三国志》《晋书》以及写司马懿的正史总结_第1张图片

正史上有一段我特别注意。私养三千死士是真的。动手的前一天,他把司马师,司马昭叫来安排好任务后。让他们回去睡觉。然后过会派人去看。回报说司马师很快睡着,司马昭翻来覆去睡不着。说明他一直在观察培养孩子,安排好继承人。

曹爽确实说过没有兵权还可以当个富家翁的话。这里面透出他从来都是德不配位的。封建时代的人一旦当官,很难能全身而退。他还以为可以善终。所以司马懿从来注重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上。临死前也告诫儿子权力不能丢失,否则家族就完了。

后面夷三族杀了很多人,并不完全是司马懿的意思。只是史学家都会安在他身上。其实地位越高的人,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都要经过多方博弈。平衡各方利益,最后出来那个样子。那个时代的规矩是夷三族,不是司马懿能决定的。因为曹爽的很多部下司马懿仍然留用。所以不是完全滥杀。

历史上对司马懿负面评价太多,就是因为大部分认为他欺负曹家孤儿寡母,谋朝篡位。实际上是曹爽折腾的魏国。司马懿只是为家族自保和除奸。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后更没有退路。所以一步一步,孙子司马炎到了建立晋朝的时候。这点上剧情刻画非常到位。

司马懿的善败能忍,忍人所不能忍,识人用人,平衡各方势力的策略,明辨时势,洞悉人性,不放权,不手软。是他成功的要诀。还有两点也可以得到启示。一是多生孩子,好好培养下一代。十个孩子有三个有出息的。才保证家族权力不丢失。汉末和曹魏末期都是因为皇帝生亲生孩子少。出问题时其他皇族毕竟比不上亲兄弟。二是注重养生,多活几年,你就赢了。司马懿活到七十三岁,熬死了诸葛亮,熬死了四代三朝皇帝“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所以请大家“趁活着,把事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司马家族和《三国志》《晋书》以及写司马懿的正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