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这篇读后感文章是我辅导的一位初二学生写的,原文发表在2017-03-25的北京晚报,文章有情有意,代表着他们放荡不羁的行为习惯下,隐藏的他们对世界,对亲情的情深意浓!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我是分割线,下面是文章原文...........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其中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可以说,这些信都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也可以说,这些信是读者角度见证两人共同改变的历史记录。从1961年开始,仿佛傅雷在那一年突然变老了,信中的语气变化很大。刚开始读这些信件的时候, 我一直以为傅雷是一个极其强硬的父亲,纪律规矩第一,适度知情就行,没有那么多温情流露。人老了,就变了。他仿佛有些力不从心了,面对远在他乡享有极高名誉的儿子,他再也支撑不下去。他大概再也没有那个精力去板着脸指点儿子了,而是试着以一种和气亲切的语气去和儿子聊天,顺便提提建议,那些牵挂也再没有刻意隐瞒,温暖了许多。儿子也在变,他长大了,再也没有那么需要他了。不会就算老爸永远板着脸指点江山也像个小跟班一样随时候着听着。他有了自己的一切,再加上体弱多病,精力本来就分配不过来,更难去花时间回信,他有了自己的秘书。傅雷在说这些的时候显得轻描淡写,满不在乎,可谁都知道老人在收到秘书的回信时有多么难受、心痛。傅雷的确是伟大的翻译家,是知识分子,可是他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他的确可以在文学方面乃至艺术方面到达凡人遥不可及的高度,但是,当他在接到那样的数封回信时,会比凡人多出什么呢——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举动,当然身为父亲,傅聪做出什么他都会原谅。伟大的翻译家大概更能理解自己的儿子吧,即便儿子做出这样的事情,说出艺术家需要一心一意的话,他依然是选择理解,然后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给予儿子最中肯的建议,就算,他的信件可能只是被草草略读,然后被丢给秘书去回信——很令人感动不是吗?这些义无反顾的举动是什么呢?大概就是父爱吧,就算他的舌头像岩石一样坚硬,永远说不出那些柔软的甜言蜜语。

不过,显然,傅聪并不真的想要敷衍自己的父亲,每个人都有难处,就像他正经历中文衰退,母语表达日渐困难,需要理解。不得不说,逐渐失去对母语的记忆的确是一件相当残酷的事情。人在异国他乡,整日面对的,甚至同床共枕之人都是金发碧眼的“歪果仁”,没有亲人陪伴身边,在最深的夜,他能找谁倾诉衷肠?唯有一遍一遍阅读父母的书信罢了;唯有用纸和笔来跨越远洋,去沟通。可是,未免太残酷,当父亲傅雷在信中再一次指导儿子的汉语时,我打了个寒战,傅雷在20年前恐怕也是这样向他推荐美文,叫他每天按时温习汉字功课的吧。父子之间的书信沟通竟也让这几行教诲温暖了起来。

也许,一纸书信,一张模糊的明信片,带给了父子俩一点点回忆。在遥远的欧洲,傅雷皱起了眉,望着黑色的天空,他仿佛又回到家里旧旧的后院,窄窄长长的过道传来爸妈的脚步声。也许,爸爸的严厉腔调是属于他的忧伤。现在已经回不去那早已流失的光阴了。哦,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忘不掉的是什么,记不起是哪年,哪天?阳光穿过印花帘子的缝隙照在课桌上,那同桌的板寸头上淌着汗水,还有他脚下脏兮兮的皮球。那是什么?是记忆的信号。当年是哪般模样?哦,爸妈,那是看也看不到、回也回不去的地方!他嘴角的那撇微笑却越来越勉强。

傅雷在睡梦中呢喃,梦里的夏天快要过完了,城郊的老房子升起了炊烟,他俩又一起走过老旧巷子,看来——他回头望了一眼旧时光。他醒了,他放不下那熟悉的片段,索性站起来,走到傅聪的房间,转了一圈,贪婪地呼吸了一口那依然带着男孩味道的空气,恍惚间,感觉傅聪又回到了那条旧巷子,回到了他和老伴身边,和他们一起,慢慢地,渐行渐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傅雷家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