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读后感之何以失败

秦失其政,诸侯、官吏、戍卒纷纷起兵,或为天下,或某发展、或求生存。项氏异军突起,由八千子弟兵略地攻城,大破秦军,威震天下。主帅项羽一战成名,逐渐主宰天下,随后又逐步失去天下,最后被迫自刎乌江,让天下人唏嘘不已,让后代人感慨良多!司马迁爱恨交织为其立传,一篇《项羽本纪》,纸短情长,崇高的敬意、由衷的赞叹夹杂着深切的指责、无可奈何的悲叹,司马公用文字让项羽活在读者心中。

掩卷,项羽的形象栩栩如生;

闭目,项羽的故事叩击心扉。

思绪长长又怅怅!

项羽何以败

项羽死前对天长叹,把自己的末路穷途归因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的失败真的是命运的捉弄吗?司马公说“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失败并非客观原因,而是主观原因:个人性情误导了个人行为。一句话:性格悲剧。虽然司马迁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但我还是想说一说我的个人认知。

残忍。争战中杀人,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迫不得已,可是战后项羽很多时候也是杀人不眨呀太随心。看看项羽的杀人数据,触目惊心啊!斩卿子冠军宋义,杀秦降王子婴,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义帝(楚怀王心)江中,对韩王成先立再废最后又杀之,烹劝说项羽定都咸阳不成后说项羽是不过是穿衣服的猴子说者,对失败却却不屈服的周苛项羽也是烹,对于假装刘邦而助刘邦死里逃生的纪信竟然是烧杀。不仅有手起刀落的迅速杀人,还有水煮火烧的慢慢煎熬,报复式地杀人,失掉的自然是人心,走向失败那是上天的公平,不是失败那才是上天的不公呢!不仅杀单个的人,项羽还大规模地置人于死地,坑襄城、屠城阳及咸阳,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阬田荣降卒,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这不是杀人不眨呀的魔头吗?烧杀战俘之外,项羽及其部属又抢掠战俘亲属、毁烧房舍,“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破坏性如此之大,无论是战争中还是和平中,对这样的人,恐怕众人都会选择避而远之吧。人心、民心是项羽一点点杀掉的,失败的坑是项羽自己一点点挖出来的。怪不得别人,更怪不得天。残忍这杯毒酒,慢慢地浸润着项羽的心灵,当他感觉到毒酒之害,幡然醒悟时,为时已晚,对手刘邦已经羽翼丰满,且收获了普天之下的人心,让项羽深陷四面楚歌。

乏谋。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但是战争,战士可以依靠力量胆识取胜,而主帅有勇无谋,那注定是失败。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有勇无谋,才华匹配不了野心,必定死的很惨。烧杀掠夺,是项羽无谋的具体表现之一。看不清现象之下的本质,同样暴露了项羽的乏智。陈平为刘邦策划的离间计策多么拙劣啊,项羽竟然中计。刘项通使者,刘邦先是准备盛情款待使者,后又把美食换成粗粮,对使者说:误会误会,原来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呢,谁知道你们是霸王的使者,使者汇报霸王,霸王果然怀疑范增“与汉有私”,其实如果项羽再进一步想一下,如果范增是奸细,那么刘邦与范增都应该尽力掩护范增的奸细身份,何故暴露刘氏集团对范增的厚爱呢!面对离间计,估计项羽的脑子是短路了,当然也可能是项羽对范增不满由来已经,只不过借此机会,夺走范增的权力而已,即便如此,那就暴露出项羽无识人之才、用人之能。这也是谋略不足的一个表现。鸿门宴前,曹无伤给项羽通风报信,项羽竟然在鸿门宴的开场,把鸿门宴之会的责任直接推给曹无伤。鸿门宴中,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借机斩除刘邦这个后患,项羽竟然“默然不应”。范增让项庄借舞剑伺机除掉刘邦,而项伯全力保护刘邦,项羽在此时,竟然没有任何动作,他是不明白期间的玄机,还是只想坐观其变。无论哪种情况,项羽的行为都不妥当,如果不明白玄机,那么他真是笨驴一头,如果只想坐观其变,那么随后他活该被樊哙指责,东道主真是不地道。果不其然,樊哙闯帐,责骂项羽类同残暴的始皇帝,项羽只能“未有以应”,狼狈不堪啊。如此简单的局面就无法应对,他何以治理天下,他美能一统天下或许是天下人的幸运。楚士卒打击报复曾经虐待过他们的降将章邯带来的秦兵,秦兵自然不满意,面对这样的情况,项羽的处理办法是“夜击坑”,这自然导致了他和刘邦同时进攻咸阳时,被函谷关的士兵坚决抵抗,乃至不得进入咸阳,而被刘邦夺了先机。项羽的管理工具似乎就是威震、烧杀。作为将帅管理方法如此缺乏,何以服众?何以治乱?何以治平?何以治久?我想即便给项羽一个天下,估计也因为他的缺乏谋略,天下也会乱纷纷!

心理不成熟。巨鹿之战后,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降了章邯,大破秦的主力军,项羽可谓战功赫赫,可也正是这战功助长了他骄傲自大的心理,异常情况一旦出现项羽的反应就是“怒”。来,我们看一看、数一数项羽的“怒”。一怒,曹无伤只是对他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便大怒,且立即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何其莽撞啊!二怒,楚汉之争中,“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三怒,刘邦的将帅周苛、枞公与项羽交战,被项羽打败,项羽劝降,可是周苛反让项降汉,项羽大怒之余烹了周苛,杀了枞公。四怒,项羽用刘邦的老父亲要挟刘邦,谁知刘邦耍无赖,偷换概念,说刘项是兄弟,项羽杀刘邦的父亲就是杀自己的父亲,项羽 “怒”。五怒,刘邦的射手射杀了项羽三个士卒,项羽“大怒”。六怒,刘邦数落项羽的罪状,项羽“怒”。七怒,击外黄,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稍不如意,便“怒”,项羽的心理是孩子的心理状态。在项羽这个主帅的影响下,他的部属大司马曹咎面对汉军的故意羞辱也是“怒”,愤怒中自然忘了项羽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的叮嘱,渡兵汜水与汉军交战。谁料“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怒,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在愤怒中做出错误的行为,从而陷入被动。其实项羽不仅仅只有“怒”他还有其他负面情绪:“征兵九江王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面对不明朗的战局,九江王布明哲保身,有情可原,可是项王由此怨布。“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成名之前,项羽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垓下之围中项羽坦然自若、视死如归。可是在成名之后、深陷垓下之围之前这段时间里,项羽受制于“怒、怨、恐、惊”等消极情绪,行为出现很多偏差,致使他由成功逐渐走向失败。可惜可惜啊!一个人的成功,要素是复杂的,成熟的心理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项羽期初不具备这种素质,在争战中又没有去培育这种素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项羽本纪》读后感之何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