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

相关阅读

【小家java】java5新特性(简述十大新特性) 重要一跃
【小家java】java6新特性(简述十大新特性) 鸡肋升级
【小家java】java7新特性(简述八大新特性) 不温不火
【小家java】java8新特性(简述十大新特性) 饱受赞誉
【小家java】java9新特性(简述十大新特性) 褒贬不一
【小家java】java10新特性(简述十大新特性) 小步迭代
【小家java】java11新特性(简述八大新特性) 首个重磅LTS版本


每篇一句

男人再帅,扛不起责任照样是废物。女人再美,自己不奋斗照样是摆设。人生就要活得漂亮,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也不要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

Map的遍历问题,选择哪种方式性能最优?

java8之后提供了lambda表达式的遍历方式。因此如果可以用lambda表达式遍历,那就毫无疑问的直接选择即可。

遍历方式代码如下:

 //entrySet方式:key和value一次性都拿出来
        for (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map.entrySet()) {
            key = entry.getKey();
            value = entry.getValue();
        }
        //keySet方式:先拿出key,再去拿value
        for (String key : map.keySet()) {
            value = map.get(key);
        }
        //values方式:当只需要value的时候,这种方式才合适
        for (String value : map.values()) {

        }

如果你是遍历HashMap:

  1. 遍历既需要key也需要value的时候:keySet与entrySet方法的性能差异取决于key的具体情况,如复杂度(复杂对象)、离散度、冲突率等。换言之,取决于HashMap查找value的开销。entrySet一次性取出所有key和value的操作是有性能开销的,当这个损失小于HashMap查找value的开销时,entrySet的性能优势就会体现出来。例如上述对比测试中,当key是最简单的数值字符串时,keySet可能反而会更高效,耗时比entrySet少10%。总体来说还是推荐使用entrySet。因为当key很简单时,其性能或许会略低于keySet,但却是可控的;而随着key的复杂化,entrySet的优势将会明显体现出来。
  2. 遍历只需要key的时候:keySet方法更为合适,因为entrySet将无用的value也给取出来了,浪费了性能和空间
  3. 只遍历value时,使用vlaues方法是最佳选择

如果你是遍历TreeMap:

  1. 同时遍历key和value时,与HashMap不同,entrySet的性能远远高于keySet。这是由TreeMap的查询效率决定的,也就是说,TreeMap查找value的开销较大,明显高于entrySet一次性取出所有key和value的开销。因此,遍历TreeMap时强烈推荐使用entrySet方法。
  2. 只遍历key时,keySet方法更为合适,因为entrySet将无用的value也给取出来了,浪费了性能和空间
  3. 只遍历value时,使用vlaues方法是最佳选择

综上:lambda遍历是首选。当lambda不适用(比如一边遍历一边需要移除等等),entrySet的遍历方式是最优的方式选择。

HashMap的原理(区分JDK8之前和之后)

哈希表(hash table)也叫散列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应用场景及其丰富,许多缓存技术(比如memcached)的核心其实就是在内存中维护一张大的哈希表,而HashMap的实现原理也常常出现在各类的面试题中,重要性可见一斑。

HashMap它包括几个重要的成员变量:table, size, threshold, loadFactor, modCount。
  table是一个Entry[]数组类型,而Entry实际上就是一个单向链表。哈希表的"key-value键值对"都是存储在Entry数组中的。
  size是HashMap的大小,它是HashMap保存的键值对的数量。
  threshold是HashMap的阈值,用于判断是否需要调整HashMap的容量。threshold的值=“容量*加载因子”,当HashMap中存储数据的数量达到threshold时,就需要将HashMap的容量加倍。
  loadFactor就是加载因子。
  modCount是用来实现fail-fast机制的。

在解说HashMap原理之前,科普一下另外一些数据结构的操作性能,对下面的解释也会有帮助.。

数组:查找快,新增、删除慢

采用一段连续的存储单元来存储数据。对于指定下标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1);通过给定值进行查找,需要遍历数组,逐一比对给定关键字和数组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n),当然,对于有序数组,则可采用二分查找,插值查找,斐波那契查找等方式,可将查找复杂度提高为O(logn);对于一般的插入删除操作,涉及到数组元素的移动,其平均复杂度也为O(n)

线性链表:新增、删除快,查找慢

对于链表的新增,删除等操作(在找到指定操作位置后),仅需处理结点间的引用即可,时间复杂度为O(1),而查找操作需要遍历链表逐一进行比对,复杂度为O(n)

二叉树:自平衡的话,新增、删除、查找都不快不慢

对一棵相对平衡的有序二叉树,对其进行插入,查找,删除等操作,平均复杂度均为O(logn)。

哈希表(重点讲解):添加,删除,查找等操作都很快 (数组+链表)

相比上述几种数据结构,在哈希表中进行添加,删除,查找等操作,性能十分之高,不考虑哈希冲突的情况下,仅需一次定位即可完成,时间复杂度为O(1),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哈希表是如何实现达到惊艳的常数阶O(1)的。

我们知道,数据结构的物理存储结构只有两种: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像栈,队列,树,图等是从逻辑结构去抽象的,映射到内存中,也这两种物理组织形式),而在上面我们提到过,在数组中根据下标查找某个元素,一次定位就可以达到,哈希表利用了这种特性,哈希表的主干就是数组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1张图片
这样子:我们找位置就这么找:
1、我们通过把当前元素的关键字 通过某个函数(hash算法取模 存储位置 = f(关键字))映射到数组中的某个位置,通过数组下标一次定位就可完成操作。

这个函数f一般称为哈希函数,这个函数的设计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哈希表的优劣。

2、哈希冲突(哈希碰撞):如果两个不同的元素,通过哈希函数得出的实际存储地址相同怎么办?也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个元素进行哈希运算,得到一个存储地址,然后要进行插入的时候,发现已经被其他元素占用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哈希冲突,也叫哈希碰撞。前面我们提到过,哈希函数的设计至关重要,好的哈希函数会尽可能地保证 计算简单和散列地址分布均匀,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数组是一块连续的固定长度的内存空间,再好的哈希函数也不能保证得到的存储地址绝对不发生冲突。那么哈希冲突如何解决呢?哈希冲突的解决方案有多种:开放定址法(发生冲突,继续寻找下一块未被占用的存储地址),再散列函数法,链地址法,而HashMap即是采用了链地址法,也就是数组+链表的方式,


HashMap的主干是一个Entry数组。Entry是HashMap的基本组成单元,每一个Entry包含一个key-value键值对。

//HashMap的主干数组,可以看到就是一个Entry数组,初始值为空数组{},主干数组的长度一定是2的次幂,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后面会有详细分析。
transient Entry<K,V>[] table = (Entry<K,V>[]) EMPTY_TABLE;

Entry是HashMap中的一个静态内部类。代码如下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K key;
        V value;
        Entry<K,V> next;//存储指向下一个Entry的引用,单链表结构
        int hash;//对key的hashcode值进行hash运算后得到的值,存储在Entry,避免重复计算

        /**
         * Creates new entry.
         */
        Entry(int h, K k, V v, Entry<K,V> n) {
            value = v;
            next = n;
            key = k;
            hash = h;
        }

所以综上可以知道,HashMap的整体结构如下: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2张图片

简单来说,HashMap由数组+链表组成的,数组是HashMap的主体,链表则是主要为了解决哈希冲突而存在的,如果定位到的数组位置不含链表(当前entry的next指向null),那么对于查找,添加等操作很快,仅需一次寻址即可;如果定位到的数组包含链表,对于添加操作,其时间复杂度为O(n),首先遍历链表,存在即覆盖,否则新增;对于查找操作来讲,仍需遍历链表,然后通过key对象的equals方法逐一比对查找。所以,性能考虑,HashMap中的链表出现越少,性能才会越好。

其它几个重要参数:

//实际存储的key-value键值对的个数
transient int size;
//阈值,当table == {}时,该值为初始容量(初始容量默认为16);当table被填充了,也就是为table分配内存空间后,threshold一般为 capacity*loadFactory。HashMap在进行扩容时需要参考threshold,后面会详细谈到
int threshold;
//负载因子,代表了table的填充度有多少,默认是0.75
final float loadFactor;
//用于快速失败,由于HashMap非线程安全,在对HashMap进行迭代时,如果期间其他线程的参与导致HashMap的结构发生变化了(比如put,remove等操作),需要抛出异常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transient int modCount;

HashMap有4个构造器,其他构造器如果用户没有传入initialCapacity 和loadFactor这两个参数,会使用默认值initialCapacity默认为16,loadFactory默认为0.75。看内部源码可以看出来hash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并且知道扩容的原理:
HashMapde 下标计算过程
再来看看addEntry的实现: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resize(2 * table.length);//当size超过临界阈值threshold,并且即将发生哈希冲突时进行扩容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0;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通过以上代码能够得知,当发生哈希冲突并且size大于阈值的时候,需要进行数组扩容,扩容时,需要新建一个长度为之前数组2倍的新的数组,然后将当前的Entry数组中的元素全部传输过去,扩容后的新数组长度为之前的2倍,所以扩容相对来说是个耗资源的操作

HashMap的扩容机制 resize()

我们分析下resize的源码,鉴于JDK1.8融入了红黑树,较复杂,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仍然使用JDK1.7的代码,好理解一些,本质上区别不大,具体区别后文再说。

JDK8以后引入了红黑树对查询新能进行了优化。当Hash桶里面的数量大于8或者总容量大于64,就会转为红黑树。这里推荐一篇文章,从源码级别详解这个过程:红黑树在HashMap中的应用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传入新的容量  
    Entry[] oldTable = table;    //引用扩容前的Entry数组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扩容前的数组大小如果已经达到最大(2^30)了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修改阈值为int的最大值(2^31-1),这样以后就不会扩容了  
        return;  
    }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初始化一个新的Entry数组  
    transfer(newTable);                         //!!将数据转移到新的Entry数组里  
    table = newTable;                           //HashMap的table属性引用新的Entry数组  
    threshold = (int) (newCapacity * loadFactor);//修改阈值  
}  

这里就是使用一个容量更大的数组来代替已有的容量小的数组,transfer()方法将原有Entry数组的元素拷贝到新的Entry数组里。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  
    Entry[] src = table;                   //src引用了旧的Entry数组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int j = 0; j < src.length; j++) { //遍历旧的Entry数组  
        Entry<K, V> e = src[j];             //取得旧Entry数组的每个元素  
        if (e != null) {  
            src[j] = null;//释放旧Entry数组的对象引用(for循环后,旧的Entry数组不再引用任何对象)  
            do {  
                Entry<K, V> next = e.next;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  
                e.next = newTable[i]; //标记[1]  
                newTable[i] = e;      //将元素放在数组上  
                e = next;             //访问下一个Entry链上的元素  
            } while (e != null);  
        }  
    }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 - 1);  
}  

在旧数组中同一条Entry链上的元素,通过重新计算索引位置后,有可能被放到了新数组的不同位置上。

下面我们讲解下JDK1.8做了哪些优化。经过观测可以发现,我们使用的是2次幂的扩展(指长度扩为原来2倍),所以,经过rehash之后,元素的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再移动2次幂的位置。对应的就是下方的resize的注释:

/** 
 * Initializes or doubles table size.  If null, allocates in 
 * accord with initial capacity target held in field threshold. 
 * Otherwise, because we are using power-of-two expansion, the 
 * elements from each bin must either stay at same index, or move 
 * with a power of two offset in the new table. 
 * 
 * @return the table 
 */  
final Node<K,V>[] resize() {  

看下图可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n为table的长度,图(a)表示扩容前的key1和key2两种key确定索引位置的示例,图(b)表示扩容后key1和key2两种key确定索引位置的示例,其中hash1是key1对应的哈希与高位运算结果。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3张图片
元素在重新计算hash之后,因为n变为2倍,那么n-1的mask范围在高位多1bit(红色),因此新的index就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4张图片
因此,我们在扩充HashMap的时候,不需要像JDK1.7的实现那样重新计算hash,只需要看看原来的hash值新增的那个bit是1还是0就好了,是0的话索引没变,是1的话索引变成“原索引+oldCap”,可以看看下图为16扩充为32的resize示意图: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5张图片
这个设计确实非常的巧妙,既省去了重新计算hash值的时间,而且同时,由于新增的1bit是0还是1可以认为是随机的,因此resize的过程,均匀的把之前的冲突的节点分散到新的bucket了。这一块就是JDK1.8新增的优化点。有一点注意区别,JDK1.7中rehash的时候,旧链表迁移新链表的时候,如果在新表的数组索引位置相同,则链表元素会倒置,但是从上图可以看出,JDK1.8不会倒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下JDK1.8的resize源码,写的很赞。

为何HashMap的数组长度一定是2的次幂?

如果数组进行扩容,数组长度发生变化,而存储位置 index = h&(length-1),index也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计算index,我们先来看看transfer这个方法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boolean rehash) {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循环中的代码,逐个遍历链表,重新计算索引位置,将老数组数据复制到新数组中去(数组不存储实际数据,所以仅仅是拷贝引用而已)
        for (Entry<K,V> e : table) {
            while(null != e) {
                Entry<K,V> next = e.next;
                if (rehash) {
                    e.hash = null == e.key ? 0 : hash(e.key);
                }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将当前entry的next链指向新的索引位置,newTable[i]有可能为空,有可能也是个entry链,如果是entry链,直接在链表头部插入。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
        }
    }

这个方法将老数组中的数据逐个链表地遍历,扔到新的扩容后的数组中,我们的数组索引位置的计算是通过 对key值的hashcode进行hash扰乱运算后,再通过和 length-1进行位运算得到最终数组索引位置。

hashMap的数组长度一定保持2的次幂,比如16的二进制表示为 10000,那么length-1就是15,二进制为01111,同理扩容后的数组长度为32,二进制表示为100000,length-1为31,二进制表示为011111。从下图可以我们也能看到这样会保证低位全为1,而扩容后只有一位差异,也就是多出了最左位的1,这样在通过 h&(length-1)的时候,只要h对应的最左边的那一个差异位为0,就能保证得到的新的数组索引和老数组索引一致(大大减少了之前已经散列良好的老数组的数据位置重新调换),个人理解。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6张图片
还有,数组长度保持2的次幂,length-1的低位都为1,会使得获得的数组索引index更加均匀,比如: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7张图片
我们看到,上面的&运算,高位是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hash函数采用各种位运算可能也是为了使得低位更加散列),我们只关注低位bit,如果低位全部为1,那么对于h低位部分来说,任何一位的变化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要得到index=21这个存储位置,h的低位只有这一种组合。这也是数组长度设计为必须为2的次幂的原因。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8张图片
get方法的实现相对简单,key(hashcode)–>hash–>indexFor–>最终索引位置,找到对应位置table[i],再查看是否有链表,遍历链表,通过key的equals方法比对查找对应的记录。要注意的是,有人觉得上面在定位到数组位置之后然后遍历链表的时候,e.hash == hash这个判断没必要,仅通过equals判断就可以。其实不然,试想一下,如果传入的key对象重写了equals方法却没有重写hashCode,而恰巧此对象定位到这个数组位置,如果仅仅用equals判断可能是相等的,但其hashCode和当前对象不一致,这种情况,根据Object的hashCode的约定,不能返回当前对象,而应该返回null。

为何建议:重写equals方法需同时重写hashCode方法

各种资料上都会提到,“重写equals时也要同时覆盖hashcode”,我们举个小例子来看看,如果重写了equals而不重写hashcode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

/**
 * Created by chengxiao on 2016/11/15.
 */
public class MyTest {
    private static class Person{
        int idCard;
        String name;

        public Person(int idCard, String name) {
            this.idCard = idCard;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this == o) {
                return true;
            }
            if (o == null || getClass() != o.getClass()){
                return false;
            }
            Person person = (Person) o;
            //两个对象是否等值,通过idCard来确定
            return this.idCard == person.idCard;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HashMap<Person,String> map = new HashMap<Person, String>();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1234,"乔峰");
        //put到hashmap中去
        map.put(person,"天龙八部");
        //get取出,从逻辑上讲应该能输出“天龙八部”
        System.out.println("结果:"+map.get(new Person(1234,"萧峰")));
    }
}
输出:
null

理解了HashMap的基本原理,这个肯定很好理解了。因为indexFor–>最终索引位置不一样了,最怕的不是返回null,而是可能返回了一个错误的值,那就最尴尬了。

所以,在重写equals的方法的时候,必须注意重写hashCode方法,同时还要保证通过equals判断相等的两个对象,调用hashCode方法要返回同样的整数值。而如果equals判断不相等的两个对象,其hashCode可以相同(只不过会发生哈希冲突,应尽量避免)。

HashMap的API简单解析
void                 clear()
Object               clone()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Set<Entry<K, V>>     entrySet()
V                    get(Object key)
boolean              isEmpty()
Set<K>               keySet()
V                    put(K key, V value)
void                 putAll(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ap)
V                    remove(Object key)
int                  size()
Collection<V>        values()

clear() 的作用是清空HashMap。它是通过将所有的元素设为null来实现的。

public void clear() {
    modCount++;
    Entry[] tab = table;
    for (int i = 0; i < tab.length; i++)
        tab[i] = null;
    size = 0;
}

containsKey() 的作用是判断HashMap是否包含key。

public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return getEntry(key) != null;
}
containsKey() 首先通过getEntry(key)获取key对应的Entry,然后判断该Entry是否为null。

这里面其实很多人想问:为什么key是Object类型,这样很不方便啊。比如我们的key是Long类型,然后contans(Integer)类型,是永远get不出来数据。其实这不算Java的bug的,因为java的泛型是1.5以后才引入的,所以为了向下兼容,这里不能和get(K k)一样采用泛型,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备注:HashMap将“key为null”的元素都放在table的位置0处,即table[0]中;“key不为null”的放在table的其余位置!

containsValue() 的作用是判断HashMap是否包含“值为value”的元素。

public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
    // 若“value为null”,则调用containsNullValue()查找
    if (value == null)
        return containsNullValue();

    // 若“value不为null”,则查找HashMap中是否有值为value的节点。
    Entry[] tab = table;
    for (int i = 0; i < tab.length ; i++)
        for (Entry e = tab[i] ; e != null ; e = e.next)
            if (value.equals(e.value))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

HashMap实现了Cloneable接口,即实现了clone()方法。
clone()方法的作用很简单,就是克隆一个HashMap对象并返回。

// 克隆一个HashMap,并返回Object对象
public Object clone() {
    HashMap<K,V> result = null;
    try {
        result = (HashMap<K,V>)super.clone();
    } catch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 {
        // assert false;
    }
    result.table = new Entry[table.length];
    result.entrySet = null;
    result.modCount = 0;
    result.size = 0;
    result.init();
    // 调用putAllForCreate()将全部元素添加到HashMap中
    result.putAllForCreate(this);

    return result;
}

关于HashMap在Java8中的实现,我推荐参考这篇文章:HashMap在java8中的原理

HashTable的原理

基本和HashMap一样,只是它所有的方法都是被synchronized修饰的,包括toString()方法,所以效率是很低的,基本不会再使用它了。

TreeMap的原理

TreeMap的实现是红黑树算法的实现,所以需要了解TreeMap的原理,需要了解红黑树的原理,这里推荐红黑树原理
所以了解TreeMap的put、get方法的原理,其实都是需要深入了解红黑树对节点的处理。

LinkedHashMap 的原理

HashMap和双向链表合二为一即是LinkedHashMap。所谓LinkedHashMap,其落脚点在HashMap,因此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将所有Entry节点链入一个双向链表的HashMap。由于LinkedHashMap是HashMap的子类,所以LinkedHashMap自然会拥有HashMap的所有特性。比如,LinkedHashMap的元素存取过程基本与HashMap基本类似,只是在细节实现上稍有不同。当然,这是由LinkedHashMap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因为它额外维护了一个双向链表用于保持迭代顺序。此外,LinkedHashMap可以很好的支持LRU算法。

虽然LinkedHashMap增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开销,但是它通过维护一个额外的双向链表保证了迭代顺序。特别地,该迭代顺序可以是插入顺序,也可以是访问顺序。

更具体的解释,我给导向到这里:Map 综述(二):彻头彻尾理解 LinkedHashMap

HashMap 是基于“拉链法”实现的散列表。一般用于单线程程序中。
  Hashtable 也是基于“拉链法”实现的散列表。它一般用于多线程程序中。
  WeakHashMap 也是基于“拉链法”实现的散列表,它一般也用于单线程程序中。相比HashMap,WeakHashMap中的键是“弱键”,当“弱键”被GC回收时,它对应的键值对也会被从WeakHashMap中删除;而HashMap中的键是强键。
  TreeMap 是有序的散列表,它是通过红黑树实现的。它一般用于单线程中存储有序的映射。
  LinkedHashMap:存储需要保证插入顺序的单线程环境中

HashMap为什么线程不安全?有什么影响?

一直以来都知道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但是到底为什么线程不安全,在多线程操作情况下什么时候线程不安全?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HashMap的底层存储结构,HashMap底层是一个Entry数组,一旦发生Hash冲突的的时候,HashMap采用拉链法解决碰撞冲突,Entry内部的变量:

final Object key;  
Object value;  
Entry next;  
int hash; 

通过Entry内部的next变量可以知道使用的是链表,这时候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多个线程,在某一时刻同时操作HashMap并执行put操作,而有大于两个key的hash值相同,如图中a1、a2,这个时候需要解决碰撞冲突,而解决冲突的办法上面已经说过,对于链表的结构在这里不再赘述,暂且不讨论是从链表头部插入还是从尾部初入,这个时候两个线程如果恰好都取到了对应位置的头结点e1,而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a1、a2两个数据中势必会有一个会丢失,如图所示:【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9张图片
看看put方法:

public Object put(Object obj, Object obj1)  
    {  
        if(table == EMPTY_TABLE)  
            inflateTable(threshold);  
        if(obj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obj1);  
        int i = hash(obj);  
        int j = indexFor(i, table.length);  
        for(Entry entry = table[j]; entry != null; entry = entry.next)  
        {  
            Object obj2;  
            if(entry.hash == i && ((obj2 = entry.key) == obj || obj.equals(obj2)))  
            {  
                Object obj3 = entry.value;  
                entry.value = obj1;  
                entry.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bj3;  
            }  
        }  
  
        modCount++;  
        addEntry(i, obj, obj1, j);  
        return null;  
    }  

put方法不是同步的,同时调用了addEntry方法。addEntry方法依然不是同步的,所以导致了线程不安全出现伤处问题,其他类似操作不再说明,源码一看便知,下面主要说一下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同样也是HashMap非线程安全的原因,我们知道在HashMap存在扩容的情况,对应的方法为HashMap中的resize方法:

void resize(int i)  
    {  
        Entry aentry[] = table;  
        int j = aentry.length;  
        if(j == 1073741824)  
        {  
            threshold = 2147483647;  
            return;  
        } else  
        {  
            Entry aentry1[] = new Entry[i];  
            transfer(aentry1, initHashSeedAsNeeded(i));  
            table = aentry1;  
            threshold = (int)Math.min((float)i * loadFactor, 1.073742E+009F);  
            return;  
        }  
    }  

可以看到扩容方法也不是同步的,通过代码我们知道在扩容过程中,会新生成一个新的容量的数组,然后对原数组的所有键值对重新进行计算和写入新的数组,之后指向新生成的数组。

**当多个线程同时检测到总数量超过门限值的时候就会同时调用resize操作**,各自生成新的数组并rehash后赋给该map底层的数组table,结果最终只有最后一个线程生成的新数组被赋给table变量,其他线程的均会丢失。而且当某些线程已经完成赋值而其他线程刚开始的时候,就会用已经被赋值的table作为原始数组,这样也会有问题。

使用线程安全的Map

HashTable或者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但是这两位选手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性能。因为不管是读还是写操作,他们都会给整个集合上锁,导致同一时间的其他操作被阻塞。
虽然HashTable和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解决了HashMap的线程不安全的问题,但是带来了运行效率不佳的问题。
基于以上所述,兼顾了线程安全和运行效率的ConcurrentHashMap就出现了。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和Hashtable一样,实现上在调用map所有方法时,都对整个map进行同步.

ConcurrentHashMap:实现线程安全的HashMap

ConcurrentHashMap与HashMap相比,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一个概念:segment
Segment其实就是一个Hashmap 。Segment也包含一个HashEntry数组,数组中的每一个HashEntry既是一个键值对,也是一个链表的头节点。
Segment对象在ConcurrentHashMap集合中有2的N次方个,共同保存在一个名为segments的数组当中。(类比HashMap来理解Segment就好)因此ConcurrentHashMap的结构为: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10张图片

换言之,ConcurrentHashMap是一个双层哈希表。在一个总的哈希表下面,有若干个子哈希表。(这样的双层结构,类似于数据库水平拆分来理解)ConcurrentHashMap如此的设计,优势主要在于: 每个segment的读写是高度自治的,segment之间互不影响。这称之为**“锁分段技术”**;
看一下并发情况下的ConcurrentHashMap:
– 情景一:不同segment的并发写入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11张图片
不同的Segment是可以并发执行put操作的

– 情景二:同一segment的并发写入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12张图片
因为segment的写入是上锁的,因此对 同一segment的并发写入会被阻塞;

– 情景三:同一segment的一写一读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13张图片
同一segment的写和读是可以并发执行的;

下面简要说说读写的过程:
get:
1.为输入的Key做Hash运算,得到hash值。
2.通过hash值,定位到对应的Segment对象
3.再次通过hash值,定位到Segment当中数组的具体位置。
put:
1.为输入的Key做Hash运算,得到hash值。
2.通过hash值,定位到对应的Segment对象
3.获取可重入锁
4.再次通过hash值,定位到Segment当中数组的具体位置。
5.插入或覆盖HashEntry对象。
6.释放锁。

抛出一个问题:每一个segment各自持有锁,那么在调用size()方法的时候(size()在实际开发大量使用),怎么保持一致性呢?

Size方法的目的是统计ConcurrentHashMap的总元素数量, 肯定要把每个segment内部的元素数量都加起来。
那么假设一种情况,在统计segment元素数量的过程中,在统计结束前,已统计过的segment插入了新的元素,size()返回的数量就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ConcurrentHashMap的Size()方法是通过一个嵌套循环解决的,大体过程如下:

1.遍历所有的Segment。
2.把Segment的元素数量累加起来。
3.把Segment的修改次数累加起来。
4.判断所有Segment的总修改次数是否大于上一次的总修改次数。如果大于,说明统计过程中有修改,重新统计,尝试次数+1;如果不是。说明没有修改,统计结束。
5.如果尝试次数超过阈值,则对每一个Segment加锁,再重新统计。
6.再次判断所有Segment的总修改次数是否大于上一次的总修改次数。由于已经加锁,次数一定和上次相等。
7.释放锁,统计结束。

为了不锁所有segment,首先乐观地假设size过程中不会有修改。当尝试一定次数,才无奈转悲观,锁住所有segment以保证一致性。
以上都是基于Java1.7的ConcurrentHashMap原理和代码;ConcurrentHashMap在对Key求Hash值的时候进行了两次Hash,目的是为了实现Segment均匀分布。

jdk1.7中采用Segment + HashEntry的方式进行实现,结构如下: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14张图片

1.8中放弃了Segment臃肿的设计,取而代之的是采用Node + CAS + Synchronized来保证并发安全进行实现,结构如下:
【小家java】HashMap原理、TreeMap、ConcurrentHashMap的原理、性能、安全方面大解析-----看这一篇就够了_第15张图片
只有在执行第一次put方法时才会调用initTable()初始化Node数组,实现如下:

private final Node<K,V>[] initTable() {
    Node<K,V>[] tab; int sc;
    while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if ((sc = sizeCtl) < 0)
            Thread.yield(); // lost initialization race; just spin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1)) {
            try {
                if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int n = (sc > 0) ? sc : DEFAULT_CAPACITY;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Node<K,V>[] nt = (Node<K,V>[])new Node<?,?>[n];
                    table = tab = nt;
                    sc = n - (n >>> 2);
                }
            } finally {
                sizeCtl = sc;
            }
            break;
        }
    }
    return tab;
}

1.8中使用一个volatile类型的变量baseCount记录元素的个数,当插入新数据或则删除数据时,会通过addCount()方法更新baseCount,通过累加baseCount和CounterCell数组中的数量,即可得到元素的总个数;

HashTable使用一把锁处理并发问题,当有多个线程访问时,需要多个线程竞争一把锁,导致阻塞


关注A哥

Author A哥(YourBatman)
个人站点 www.yourbatman.cn
E-mail [email protected]
微 信 fsx641385712
活跃平台
公众号 BAT的乌托邦(ID:BAT-utopia)
知识星球 BAT的乌托邦
每日文章推荐 每日文章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享学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