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导读-15

以下内容编译自“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by Leland Ryken

第十三章 回到Hester

情节回顾

尽管Hester代表了苦难和孤独,但是作为小说人物,她必须有改变,有发展。这一章可以看作是Hester的状况报告(从小说开篇算起,已经过去七年了)。前一章交代了Dimmesdale的情况越来越糟,这一章则交代了Hester的情况越来越好。

为了起到状况报告的作用,这一章主要是叙述者在说话,所讲述的不是人物动作,而是对人物动作的评价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份报告。第一个是Hester在当地人眼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她极其热心地帮助周围有需要的人,因此,人们不再认为她胸前的A代表了通奸(Adultery),而是代表了能力(Able)。

第二个角度是Hester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转变。霍桑在本章三分之二处用一个紧凑的段落,把Hester塑造成了浪漫主义的典型形象。

霍桑完成报告之后,在结尾处转向了情节发展。Dimmesdale那天晚上在脚手架上的举动让Hester深受触动,她决定打破沉默,揭穿Chillingworth的真实身份。

赏析评论

这一章和其他不少章节一样,解读的重点都在标题里,也就是弄清楚“回到Hester”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一章呈现了一个成功的新女性形象,彰显了“女性的力量”。作为读者,我们在心里默默为Hester叫好,因为她凭借善行从伤害她的人那里赢得了接纳。不过,我们的欣慰也遭到了现实的冲击,霍桑用很长一段篇幅描述Hester的美丽已经消逝,但即便是这里也埋藏了伏笔,霍桑告诉我们,虽然Hester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一个女人,可她要在“神奇的触碰”下再一次变回女人,而这里所指的,正是后面Hester和Dimmesdale决定逃离波士顿的那一幕。

在更微妙的层面上,Hester的新女性形象体现在她内心愈发笃信的浪漫主义世界观上。在霍桑创作这部小说的十八世纪,浪漫主义风行一时。霍桑在本章一个关键段落里描述了浪漫主义精神反叛和革命的特质,他随后宣称,“Hester Prynne奉之为圭臬”。可以说,后面情节的发展皆是由此展开。

阅读要点

小说家喜欢运用对比和并列的手法。在前几章围绕Dimmesdale展开之后,这一章将焦点转换,回到了Hester身上。不同于Dimmesdale的每况愈下,Hester现在走出了遭孤立的窘境。Dimmesdale按照清教徒推崇的行为和基督教教导生活,Hester则彻底成为浪漫主义世界观的代言人。

这一章多个主题并行。首先从标题来看,这是关于Hester命运转变的故事。但是Hester不仅经历了处境的转变,还经历了思想的转变,她彻底拥抱浪漫主义世界观,离弃了基督教/清教世界观。与此同时,这一章还是关乎拯救的故事,因为Hester在结尾处决定揭穿Chillingworth的身份,拯救受折磨的Dimmesdale。

我们可以把Dimmesdale的每况愈下和Hester的脱胎换骨看做是藏匿之罪和揭露之罪的对比。

解读这一章的关键在于这句话,霍桑甚至让它独立成段:“红字并没有起到作用”。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Hester被清教徒群体惩罚而戴上红字,这虽然看似取得了惩戒的效果,实际上却并未让Hester的内心发生转变。她和笃信基督教教义的Dimmesdale堪称对比,她以浪漫主义世界观为自己的信念,后来又据此采取了行动。

这一章看似高举浪漫主义情怀,当中却不乏基督教世界观元素。比如,叙述者提到,Hester和Dimmesdale共同的罪好似铁链将二人紧紧拴在一起,任谁也无法挣脱。还有珠儿的“本性有些违反常态,她的存在恰恰暗示了她不应该出生,因她代表了母亲那不顾一切的情欲”。

思考和讨论问题

首先,哪些方面体现了Hester已经不同于以往?其次,为什么说“红字没有起到作用?”

回应:如果Hester没有怜悯人的举动,她的内心只能被仇恨占据,她没有任何生存的动力。她的善行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恐惧。如果她不主动出击,就只能坐以待毙。她每天在镇上看似平静的生活,都是一场生死较量。她每次同情别人,帮助别人,都是在给自己注射一针救命药。“红字”每天都在提醒她,这场战争有多艰苦,多惨烈,以德报怨是唯一的出路,必须在道德上分出胜负,霍桑几乎没有花费笔墨描写动作,却把一个时时处在备战状态中的人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字》导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