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乍练-062】《为自己的想象力定价》

好久之前看一个节目,里面谈到应该是组织一个活动,活动中间可以插一个广告,拍卖这个广告,5w起拍,好像最后卖到了220w,而实际这个广告正常也就值10w左右,那为什么能卖到220w呢?

这就不得不说这个主办方的水平高超了,如果只是一个广告的拍卖,别说220w了,再怎么宣传也不值20w,而他宣传从不说这个时间好,观众多这些词,而是不停的讲自己这个活动多么高大上,比如观众都是精英人士,主办方非常有情怀,活动布置非常注重细节等等,给人营造一种活动非常高端的感受(实际不高端),而其中有且仅有一个广告,要求广告必须有创意,必须有水平等等,反而提了很多要求。

你说这些参与拍卖的企业傻吗,越这样越去买,当然不傻,开始确实没人参与,结果主办方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说我们根本不是在进行广告拍卖,而是提供一次机会,一次给企业在众多精英眼中亮相的机会,你水平低这几分钟可能带来10w的收益,水平高就可能带来100w的收益,如果水平不够,即使得到了机会,也是在众人面前丢人,再次强调了这不是广告拍卖,而是企业在为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定价。

这么说太狠了,一下子就火起来了,参与者不停的加价,最终220w拍卖出去。

这个现象说白了就是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想办法吸引人而不是求人,想办法提现价值而不是博取同情。

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越是便宜越没人买,越是贵买的人越多,这时候买方看中的往往不是商品的成本,而是商品的价值,这个价值不单单是使用价值,而是附带了很多期望的价值,比如很多学生买iPhone不是为了用的好,很多学生经常去星巴克而不自己冲雀巢也不是因为星巴克好喝,而是想让其他同学觉得他高级一些,但是这种行为放到上班的人眼里就不行了,因为星巴克级别不够了,他们可能追求更高级的方式了。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之前网上看到的一个宝马公司销售人员的故事,里面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定价从来不是根据成本的,认为根据成本定价的,都不是宝马想要的人。

欧美电影里面经常有这种镜头,濒临失败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经常靠一次震撼人心的演讲翻盘,或者某个触动心灵的行为;相反,中国电影里面经常看到的是求人场景是自己非常痛苦,非常委屈,不好意思说出口,对方主动帮他还要推脱半天,以彰显道德的优越。估计这就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东方向来的帮弱者而不是帮正确的,西方人往往愿意帮助强者,帮助更有价值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学乍练-062】《为自己的想象力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