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中国,拍出一部不烂的电影难在哪里?

前几天姜文在《侠盗一号》的中国首映礼上接受采访,说了很多中国电影现状的大实话,直指问题本质。碍于文章篇幅,只截选了下面两段。

我一开始就纳闷,这是好莱坞吗?我们听说好莱坞它不这样啊。他们说你听说的好莱坞是三流的,这是一流的,这种东西也比较少。怎么少?艺术家说了算,那才叫牛×。中间的(规矩套路)是被中国那帮人学的,那就是他妈钱奴,拍不出好东西,再有钱,行为逻辑也是穷的。

卢卡斯的公司它是以导演为主的一个公司,迪斯尼把它收购后非常尊重这个传统,还是由导演来说得算,然后制片人肯尼迪一直是跟斯皮尔伯格做导演的助手,所以它不是一个假装有钱的人说了算,假装工业说了算,多土啊,工业算个屁啊,人脑多金贵啊。

姜文作为导演拍出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这样的神作,而且极其珍惜自己的羽翼,从1993年开始当导演拍摄《阳光》到今天,一共只拍了五部作品。尽管《一步之遥》口碑遇冷,但观众讨论更多的是姜文过于自信和用力过猛,而不是影片的硬质量。可以说,当今的中国电影人能跟姜文硬肛一波的,也就剩下张陈冯三位老爷子。

但是,从上述的采访谈话中我们能清晰感知到,国内资本对于姜文这些有着个人艺术表达的电影人的束缚。说好听点是外行指挥内行,说难听点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当然姜文过得不舒坦,其他导演也好不到哪去。冯小刚所谓的贺岁大片《私人定制》,明显贩卖情怀欺骗观众。更不要说什么《何以笙箫默》、《封神传奇》以及《小时代》,这些电影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主题——圈钱。看完一部烂片,我们可以骂导演没脑子,演员没演技,但投资人照样赚得盆满钵满,下次依旧投资拍烂片,依旧赚钱。

马克思的《资本论》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用人话说就是,资本为了利益连妈都可以不认,还管tm什么好片烂片。

可能有人会说我这是在为拍烂片的导演和演员洗地开脱,如果真看出了这层意思,抱歉是你自作多情了。我们必须意识到,就像代表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不是极少数的富人,也不是少数活在温饱线以下的人,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

同理在电影领域,那些盛名之下的导演、演员、编剧、制作人只是开疆拓土的领头羊,他们可以利用话语权来相对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并刷新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比如二十年前的《霸王别姬》和《活着》,可二十年过去了,这两部电影依旧是巅峰。二十年前,美国有《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有《泰坦尼克号》、《盗梦空间》,他们不断在刷新着自己的极限,而我们似乎还倒退了。

这就是中层电影人或者新电影人的问题,也就是资本最大的影响。一个刚开始拍片的导演能有什么话语权?他还能指着投资人的鼻子说:你丫滚开,老子要拍一部比《霸王别姬》还牛的电影,估计早被踹一边去了。一个刚开始演戏的演员天天在这种烂片里打酱油,你还指望着能培养出影帝和影后?

在挣钱面前,刚入行的电影人和我们一样,总得先找一些靠谱的活,毕竟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不是吹吹牛就行的。只有在赚钱过程中,基本技能得到了足够的磨练,产出的作品在平均水平以上,再来谈爆发,再来谈振兴中国影业才有意义。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回顾国产电影二十年来,新崛起的导演和演员屈指可数。甚至当我们把视野放宽,可以发现中国大多数行业都过于依赖极个别天才级的人物,人才的断层现象极其严重,这需要我们整个社会都进行反思。

有人肯定还会想到广电总局。毫无疑问,上层意志的影响不可忽视,但这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就像一个国家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这种问题都太复杂。表面看起来是一两个人做出的决策改变了国情和历史,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和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我们也可以简单假设一下,如果广电真放开对电影尺度的管制,以电影在今天所拥有的影响力和整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必然会引起社会的骚乱,而中国的人口众多和国情复杂又是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比拟的。在和平年代,我们都会嚷嚷着要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但真乱起来,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既满足统治者的要求,又合乎群众的诉求,达到这个平衡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统治者和人民一道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诸多行业发展遇到瓶颈,而电影市场却火爆地不同寻常。对电影人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有人在利益面前丧失了自己的底线,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这类人终究被大众所唾弃;但也有人坚守自己的原则,管你tm给钱的是二大爷还是三娘舅,照样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进行创作,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如今的中国,拍出一部不烂的电影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