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协议学习笔记

一、工作原理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RIP基于距离矢量算法,使用跳数来衡量达到目标地址的理由距离。

RIP将“距离”定义如下:从一路由器到直接相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从一路由器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1

RIP认为好的路由就是他通过的路由器的数目少,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等于16时相当于不可达。

二、特点

1、交换对象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不相邻的路由器不交换信息。

2、交换内容

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的路由表,该路由器到自治系统中所有网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个网络应经过的下一跳路由器。

3、交换时间

路由器每隔30s更新一次路由信息,如果在180s内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回应,则认为去往该路由器的路由不可用,该路由器不可到达。如果在240s后仍未收到该路由器的应答,则把有关该路由器的路由信息从路由表中删除。 

4、优点

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5、缺点

 1)限制了网络规模,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15

 2)交换的是完整路由表,随着网络规模增加,开销增大

 3)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三、距离向量算法

1 、初始化——RIP初始化时,会从每个参与工作的接口上发送请求数据包。该请求数据包会向所有的RIP路由器请求一份完整的路由表。该请求通过LAN上的广播形式发送LAN或者在点到点链路发送到下一跳地址来完成。这是一个特殊的请求,向相邻设备请求完整的路由更新。
2 、接收请求——RIP有两种类型的消息,响应和接收消息。请求数据包中的每个路由条目都会被处理,从而为路由建立度量以及路径。RIP采用跳数度量,值为1的意为着一个直连的网络,16,为网络不可达。路由器会把整个路由表作为接收消息的应答返回。
3、接收到响应——路由器接收并处理响应,它会通过对路由表项进行添加,删除或者修改作出更新。
4、 常规路由更新和定时——路由器以30秒一次地将整个路由表以应答消息地形式发送到邻居路由器。路由器收到新路由或者现有路由地更新信息时,会设置一个180秒地超时时间。如果180秒没有任何更新信息,路由的跳数设为16。路由器以度量值16宣告该路由,直到刷新计时器从路由表中删除该路由。刷新计时器的时间设为240秒,或者比过期计时器时间多60秒。Cisco还用了第三个计时器,称为抑制计时器。接收到一个度量更高的路由之后的180秒时间就是抑制计时器的时间,在此期间,路由器不会用它接收到的新信息对路由表进行更新,这样能够为网路的收敛提供一段额外的时间。
5、 触发路由更新——当某个路由度量发生改变时,路由器只发送与改变有关的路由,并不发送完整的路由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菜鸟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