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考研北理885软工经验贴——初试篇

写在前面:虽然成功上岸,但是仍有遗憾,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想总结回顾一下自己考研的经历,一方面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名考研道路上的“二战狗”,经历了两次考研的洗礼,一战本校末流211初试302分,复试没能顺风逆袭一志愿被刷,二战北理初试387分,复试没能保留优势被逆袭。考研这条路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从准备考研开始就是一场信息战,成功上岸=努力+选择+运气,当然努力最重要,但是三者缺一不可。

一、初试篇
政治:北京地区70分的成绩也算是心满意足,选择题应该是42+,对于一名理科生来说,政治确实头比较大,一战的时候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最终收益较低,二战其实正式开始准备政治已经是十月份,基本上没在视频上花费太多时间,哪块做题感觉有欠缺会快速过一下知识点,每天晚上做一个小时左右题,后期固定在两个小时左右,把能背的东西都背了一遍,肖四要背到最后一刻。主观题我个人做的并不是很好,字体书写不是很好看,另外后面几道题并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建议有同感的人把选择题练好。

参考资料:肖秀荣1000题(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点)+高教社选择题高分指南(推荐)+徐涛冲刺背诵笔记+肖秀荣冲刺八套卷+肖秀荣冲刺四套卷(极其重要)+徐涛小黄书,徐涛冲刺卷也买了,个人感觉与知识点比较偏离。

英语:19考研英二65,20考研英一75,英语二实际难度确实比英语一低,得分更容易,20英语难度整体适中,没有太大波动,分高完全是阅读理解错误率低的缘故,练了很久的完形填空做的还是比较差,作文的话估计也是平均分偏上,每年都有很多人推荐作文模板,其实基本上没什么必要,除非英语极差无法动手。英语的练习重在词汇,尽可能多的把真题的每一个单词弄懂,真题重复做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纯粹的机械式练习没有太大的作用,模拟题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后期要注意作文的练习,尽量让字体看起来很舒服。

参考资料:真题(第一轮推荐黄皮书或者考研真相,第二轮可以买其他各类机构)+王江涛英语满分范文(一本足以)+高教社题源外刊阅读(提升必备)

数学:数学真是我一辈子的痛,19考研数学二比较简单,但是准备的很不足,大学期间没有好好学习高数,七月份才开始零基础,最终只考了92分;20考研数学二难度上升,目标120,最终105,不过这15分确实不太该丢(一个选择+一个大题),题目很新,和往年出题风格有较大不同,练题时还是应注意触类旁通,学会一类题的解法大有裨益,二战期间主要使用汤家凤1800,做了两遍,第一遍做得很细,第二遍把错题和一些难题又做了一遍,然后做了李永乐330(比较基础,适合快速刷题),李林108(思路很新),然后动手刷真题,刷了三遍,最终基本稳定在140+,并且把数一的高数和线代也做了一次,模拟题做了李林六加四、超越共创模拟卷(与考研题最契合)、李永乐冲刺6+2(难度较大,适合发散思维)。
数学的学习应侧重练习总结,不可太依赖于视频,强化班比较重要,可以倍速播放归纳,每天至少4-5小时分给数学的学习,只有接触的题型够多,才能更好地适应题目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考数学的专业一定要学好数学,十分重要。

参考资料:19张宇1000题(较难)+张宇36讲(做透收益较大,但是很费时间)+李永乐考研真题全精解析+李林108题+李林冲刺六加四(适合最后巩固知识点)

专业课:19年准备考研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择校,无脑跟风报考本校,分数线确实不高,但是没有摸清楚门路,初试准备时间本来就不太够,还选择了一门没学过的专业课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其实18年专业课已经改革,当时也没有留意信息,最后专业课勉强考了88,复试直接躺平。20考研之初就开始搜集信息,参考学科评估,确定了两档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安徽大学,初试科目都是C语言+数据结构,比较符合我的个人兴趣,当时想的是按照复习情况择校,对于我的本校来说都已经是有很大提升了,现在想想,其实心里有了985这个梦,最后就管不得那么多了,拼就完事,最后专业课成绩137比较满意。
择校这个问题一定要尽早决定,拖得越晚越不利于复习,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现在大趋势之下基本上全面改考408,其余各类高校竞争都很大,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很重要,能找到直系学长学姐更是方便,公众号推荐灰灰考研和计算机考研助手,虽然有时候的信息有明显误导性,但是成年人要学会衡量利弊,利用对自己有用的消息,打赢这场信息战。

参考资料:王道数据结构(全面详细)+天勤数据结构及习题解析(比较基础,对跨考友好)+新编C语言习题解析(用的人比较少,个人感觉易于加深理解)+本校真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