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今天更新一份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的知识点
那为什么会提出来计算机网络模型这个概念呢?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其实是网络传输的过程,它将复杂的流程分解为几个功能相对单一的子过程。这使得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复杂问题简单化,更容易发现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首先说OSI七层参考模型

OSI七层参考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

分层 功能
应用层 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表示层 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
会话层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传输层 定义传输的协议端口号,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
网络层 进行逻辑地址寻找,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
数据链接层 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物理地址寻找,差错校验等功能
物理层 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

前三层是高三层,针对的是用户;后三层是低三层,针对的是硬件。

OSI模型 VS TCP/IP模型

思科TCP/IP 华为TCP/IP OSI 7层模型
应用层 应用层 应用层
传输层 传输层 表示层
网络层 网络层 会话层
网络接口层 数据链接层 传输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接层
物理层

TCP/IP协议族的组成

应用层 :HTTP、FTP(文件)、TFTP(小文件)、SMTP(邮件)、SNMP(网络管理)、DNS(域名解析)
传输层:TCP(可靠)、UDP(不可靠,速度快)
网络层:ICMP、IP、ARP、IGMP、RARP
数据链接层:IEEE 802.3局域网,IEEE802.11 无线局域网
物理层:
注: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_第1张图片上图为ARP通信图解,ARP广播过程中源目IP地址保持不变(每经过一次设备会进行一次封装),MAC地址随着经过的设备变化而变化。
举个ARP工作原理的例子(ARP是在已知目标IP未知目标MAC地址时使用):若PC1想发消息给PC2,但是只知道PC2的IP,未知PC2的MAC时,就会通过ARP发送广播帧给交换机,交换机接收到广播帧时,无条件作广播处理,此时连接到交换机上的所有主机都可收到此广播帧,它们会比较自己的IP与目标IP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丢弃处理,若一致则回复消息给发送方,在回包的过程中自然会加上自己的MAC和IP,当发送方接收到此数据时,查看接收方的MAC和IP地址,把它们一起放入ARP缓存表。
再说一下ICMP
ICMP中包含ping和traceroute,它的作用是测试网络的联通性并给予一定的反馈。
ping实用程序测试源设备与目标设备之间的端到端连通性。
traceroute实用程序可追踪源设备和目的设备之间的路由。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每经过一个路由器称为一跳。
Traceroute显示沿途的每一跳,以及每一跳所花的时间。如果发生问题,便可利用所显示的时间以及数据包经过的路由来判断数据包是在何处丢失或延迟的。

数据封装和解封装过程

以下作一个图表解释过程

应用层 上层数据
传输层 TCP头部/上层数据
网络层 IP头部/TCP头部/上层数据
数据链接层 MAC头部/LLC头部/IP头部/TCP头部/上层数据
物理层 比特流

数据封装的过程是上层数据从应用层到物理层,自上而下,逐层增加头部;
数据解封装的过程是封装的逆过程,自下而上,逐层减少头部。

设备层的对应关系

对应
应用层 计算机
传输层 防火墙
网络层 路由器
数据链接层 交换机
物理层 网卡

各层间的通信

以下图片解释了一段信息从PC1到PC2之间的传递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_第2张图片
这次的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暂时只有这些,写的不好的地方请私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