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中计算散列位置时,用与运算代替取模运算的原理

Java 中 HashMap 计算散列值函数如下: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obj) {
	int i;
	return obj != null ? (i = obj.hashCode()) ^ i >>> 16 : 0;
}
public Object put(Object obj, Object obj1){
	return putVal(hash(obj), obj, obj1, false, true);
}

final Object putVal(int i, Object obj, Object obj1, boolean flag, boolean flag1) {
	Node anode[];//散列表底层数组
	int j;
	if((anode = table) == null || (j = anode.length) == 0)
		j = (anode = resize()).length;//散列表实例化后的长度,默认16
	Object obj2;
	int k;
	//计算当前元素的散列位置,并判断当前位置是否为空(是否散列冲突)
	if((obj2 = anode[k = j - 1 & i]) == null){
		anode[k] = newNode(i, obj, obj1, null);
	} else {
		//解决散列冲突
	}
......
}

在计算散列位置时 k = j - 1 & i ,理论上是将hash值对散列表长度 j (默认长度 16)取模,实际则转换成了与运算。

抽象成计算式:X % 2n = X & (2n - 1)

在做取余运算时,通常用除法除到除不尽时,得到余数。
对比进制转换中,十进制数转换成 n 进制数时,也通常用除 n 取余法。

例如,十进制的 100,要对 8 取余,正常操作是让 100 多次除以 8,最后得到 4,在除 8 过程中事实上已经将 100 转换成 8 进制数了(144),可以看到对 8 取余的余数即为 8 进制下的个位数。

计算机中以 2 进制存储,因此要将取余运算转变到二进制级别的运算,唯一的条件是:对 n 取余,n 进制的每一位能对应二进制中整数位,即 8 进制中每一位对应二进制中 3 位。

8 进制:144
2 进制:001 100 100

很显然,我们只要将末三位 100 单独取出来即得到对 8 取余的余数。

考虑与运算规则:1&1=1,0&1=0,即对 1 做与运算结果不变。

由此可得:001 100 100 & 000 000 111 = 000 000 100
0111 即为 7,23-1

因此 HashMap 设计初始大小为 16,是为了取模时能够使用速度更快的与运算
实际开发中,自定义 HashMap 容量应为 2 的幂次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代码优化,进制,取模运算,位运算,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