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响应式原理源码浅析

第一次写文章,写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大神指出。

先大概说下Vue响应式实现的原理。

Vue的响应式原理是通过“观察者/订阅者”模式实现的。

首先,Vue会给data及data下的数组、对象循环调用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来设置getter和setter,以此来拦截data的赋值和取值。也就是说,当我们赋值(如:this.property='string')时,会调用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设置的set方法,当我们取值时(如:

{{title}}
),会调用设置的get方法。

get方法会判断当前Dep.target(Dep对象用于维护依赖,Dep.target用于保存当前Watcher对象)是否为空,如果不为空,则将Dep.target加入到dep对象的subs数组中用以记录依赖,也就是说这个subs数组中记录了所有会取该data的Watcher对象,这样的话当该data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能通过这个数组来通知所有的依赖去进行更新,从而完成响应式。

这个通知过程就是通过set方法来完成的。set方法会调用dep.notify方法来通知所有依赖的Watcher对象,让他们调用自己的update方法来进行更新。

接下来说一下这个Watcher是如何创建的。

当Vue组件在渲染时,会先通过compileToFunctions函数将组件的template来生成一个render函数(这个render函数是用于生成VNode虚拟DOM树的),然后会创建一个Watcher对象,并将生成的render函数传给这个Watcher对象用于更新。当Watcher对象创建时,会调用我们传进去的render函数,调用render函数时会去获取template中使用到的data的值,这样的话就会触碰到getter,将这个Watcher对象添加到依赖中。这样我们整一个链路就完成了。

当data发生改变,就会通知这个Watcher对象去更新,这个Watcher对象就会调用render函数去重新渲染。由于Vue2.0使用的是Virtual DOM,所以当data改变时,重新渲染的就只有改变的部分,不用担心整个组件重新渲染造成性能问题,所以整一个render就只需要一个Watcher对象去维护而不是像Vue1.0时那样每一个Directive对应一个Watcher对象。

1. 为什么有时候我的数据响应式会失效?

由于这个响应式的建立是在Vue组件渲染时就进行的,所以在代码中给data添加属性就无法实现响应式,因为这些属性并没有加上setter和getter,当它被修改时无法通知Watcher对象去进行更新。

如果我们需要在组件渲染完之后去添加一个响应式的属性,需要用Vue.$set(obj,'name',value)来为data对象中已有的对象添加属性。也就是说data中的根属性必须要一开始就定义好,否则无法实现响应式。

举个例子:

我们可以通过Vue.$set方法给dialog添加一个响应式的callback属性,但是无法添加一个响应式的data根属性productId(假设productId这个属性一开始没有定义)。

2. 为什么计算属性也能实现响应式?

在Vue2.0中,data改变时Watcher对象调用render函数重新渲染,所以使用到计算属性的地方也会被重新计算,从而实现了响应式。

3. 为什么有时响应会有延时?

比如当我们修改数据后马上去获取DOM时会发现获取到DOM似乎还没有改变,这是因为当数据发生变化时,Vue会将数据的变化放到一个队列中,等到下一个‘tick’再去执行DOM的更新,从而避免反复地去更新DOM。如果我们有一些需要依赖更新后的DOM的操作,我们可以将这些操作作为回调放到vm.$nextTick(callback)里,这样在下一个‘tick’就会执行我们回调函数。

接下来看一下代码的具体实现。

Init

先从建立一个Vue实例开始看。

可以看到,创建Vue实例时,会调用this._init方法,接下来看一下this._init方法中的关键代码。

这里面调用了一个initState方法,看一下initState方法干了什么。

可以看到,在initState方法中,会调用initProps,initMethods,initData,initComputed,initWatch等方法。它们会根据组件的props,methods,data,computed,watch等进行初始化。
我们主要关注initData方法。

首先,组件options中的data会被赋给vm._data,然后会执行observe(data,true),接下来看看observe方法是怎么定义的。

Observer

如果value已经有ob对象的话,会返回value.ob,否则经过一系列判断后(如value是否为数组或对象,value是否可拓展,value是否为Vue实例等)使用value来创建一个Observer对象并返回。接下来看看Observer类是如何定义的。

这里首先会给Observer对象new一个Dep对象,Dep对象是用于处理数据依赖的,它有一个id和subs(用于收集依赖)。然后def方法会通过defineProperty把该Observer对象作为ob属性添加给value。然后判断value是否为数组,如果是,则调用observeArray方法对数组中的元素调用observe方法;如果不是数组的话会调用walk方法。walk方法会对value中的属性循环调用definereactivity方法。下面看看definereactivity中的关键代码。

首先我们会对value的属性进行observe(let childOb = !shallow && observe(val))。在definereactivity中会调用defineProperty方法给value设置getter和setter,这样我们就可以拦截到value的get和赋值。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value时会调用getter来取值,给value赋值时会调用setter而不是想原来一样直接赋值。

当getter被调用时,如果Dep.target不为空,则将调用dep.depend方法,在depend方法中会调用Dep.target.addDep方法(addDep是Watcher类的一个方法)将dep对象push到Dep.target的newDeps数组中,同时会调用Dep类的addSub方法将Watcher对象push到Dep对象中用来记录依赖的subs数组中。然后会调用childOb.dep.depend()将Watcher对象收集到value的childOb的dep对象中。

有一个问题是,childOb的dep对象是Observer类中的dep,而当我们调用setter时,调用dep.notify()来通知依赖该数据的Watcher时,使用的是在definereactivity方法中定义的dep,所以这一步暂时意义不明,可能有别的用途。

当Watcher对象调用getter时,通过以上代码就可以将依赖该value的Watcher收集起来。

再来看看setter。setter首先是会设置新的值,然后重新observe这个新的值,最后调用dep.notify()通知依赖该数据的Watcher对象调用update方法。

Render

接下来看一下Vue组件的渲染过程。

在_init方法中,会调用vm.$mount方法将template或el编译成render函数。这个生成的render函数会在vm._render方法中被调用,生成VNode对象。然后经过DOM Diff算法查找差异,生成真正的DOM树,从而实现渲染。

下面看一下具体的实现过程,看看$mount方法到底做了什么。

在$mount方法中,会调用compileToFunctions方法生成render和staticRenderFns。render就是render函数,staticRenderFns是一个数组,包含着不会发生变化的VNode节点所生成的函数。

接下来,$mount方法会调用这个mount方法,而这个mount方法会调用mountComponent方法。

可以看到在mountComponent方法中,会创建一个新的Watcher对象,并传入updateComponent函数,这个函数会返回vm._update(vm._render(), hydrating)

前面我们知道vm._render方法会调用生成的render函数来返回一个VNode对象,vm._update方法会调用vm.__patch__方法将这个VNode对象与之前的VNode对象比较,把差异的部分渲染到真正的DOM树上。

Watcher

最后来看一看Watcher类的定义。

首先它会将getter设为expOrFn,从上面看到,在渲染时,这个expOrFn就是updateComponent函数。然后会调用get方法。

在get方法中,首先会调用pushTarget函数将Watcher对象设为Dep.target,然后会调用getter函数获取value,也就是会调用vm._update(vm._render(), hydrating),从而调用compileToFunctions函数生成的render函数。在调用render函数的时候,会去获取模板中所使用到的数据,从而触发数据Observer的getter。

由于设置了Dep.target,所以触发getter时,数据的Dep对象会将Watcher对象收集为依赖,这样就完成了渲染的依赖收集。每当我们去修改响应式数据时,setter就会通过dep.notify方法来调用Watcher的update方法。在调用完getter函数后,会通过popTarget函数将Dep.target置空。

可以看到update方法中会调用run方法或queueWatcher方法,queueWatcher会将Watcher对象加入到队列中,在nextTick调用它的run方法。所以这两种方式最终都会调用Watcher对象的run方法。在run方法中会再次调用Watcher对象的get方法,重新取值并收集依赖。上面可以看到Watcher对象的get方法会调用getter函数,这个getter函数会去调用vm._update(vm._render(), hydrating),从而重新渲染。

这样当我们修改数据时,就完成了响应式的DOM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Vue响应式原理源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