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

下面的内容总结自:《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两种一样的方式

自上而下地址递减:
内核虚拟存储器(用户代码不可见)
(向低地址扩展)<-用户栈(运行时创建)
共享库的存储器映射区域(例如标准函数:printf())
运行时堆(malloc创建) -> (向高地址扩展)
读写数据
只读的代码和数据
未用

自左而右地址递增:
未用 | 只读的代码和数据 | 读写数据 | 运行时堆(malloc创建) -> (向高地址扩展)| 共享库的存储器映射区域(例如标准函数:printf()) | (向低地址扩展)<-用户栈(运行时创建) | 内核虚拟存储器(用户代码不可见)

一:
程序代码和数据:
代码从一个固定地址开始,接着的是和C全局变量对应的数据区,代码和数据区是由可执行文件直接初始化的

二:
堆:
代码和数据区后面紧随着的是运行时堆,代码和数据区一旦运行了就被指定了大小,堆却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地扩展和收缩

三:
共享库:
地址空间的中间区域是用来存放C标准库和数学库这样的共享库的代码和数据的区域

四:
栈:
用户虚拟地址的顶部是用户栈,编译器用它来实现函数调用,与堆类似,用户栈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可以动态地扩展或收缩,每次调用一个函数,栈就会变长,返回时,栈缩短。

五:
内核虚拟存储器:
地址空间的顶部是为内核预留的,应用程序不允许读写这个区域的内容或者直接调用内核代码定义的函数。

这个是基于Linux的plat address所介绍的进程虚拟地址空间,其他的程序空间分布需要后续增加。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