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中的大时代

今天是2018年2月8日

是【晓晖有话说】陪伴你的第四百零五天

米兰昆德拉的《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能在一座四线城市的各种书店中,被轻易发现。甚至我在打着“论斤卖书”旗号的书市大排档上买到了。19元一斤的价格,这本盗版的书籍花了我十几元,还不到一斤的重量。你在 乐山城区的各类大小书店中,甚至是在有机麻设置的咖啡馆中,也能轻易的发现。这本书经常摆放的位置是文艺类书籍、可能旁边还有《情人》、《挪威的森林》等。可想而知,小城市的我们对米兰昆德拉有好熟悉,而且都离不开文艺二字。

你如果囫囵吞枣的翻阅《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大体上能用这几个关键词概括:“性爱”、“体制政治”、“轮回意义的哲学”。而这几个关键词,恰恰是小城市的我们最感兴趣的阅读G点。恰好这本书好像都有。然而有一个逻辑很古怪,如果你恰恰是被书开头的这些兴趣点所吸引着往后看,或者是听我这样充满网稿文体的宣传洗脑后,按照这些兴趣点的眼光去看,你大体上都很难看完这本书。

太多的夹叙夹议,太多的作者角度的哲学分析、甚至这种自言自语的分析极大的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这会让很多小文青们缺乏耐心,甚至无法完整阅读。其实我刚才介绍的关键词,是很肤浅的概括。不真实,也无用。

如果你看过我前几日的文章,会发现我其实已经写了很多这本书的心得。但是我这几天细读此书,发现前几天的心得还是很难概括我新鲜的阅读体验。所以还得继续书写。写道这里,我有个想法,不如结合最近的此书心得,做一期视频心得。就像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一样,在城市街道中行走,边走边讲。希望这期视频能在春节后为你呈现。

回到正题,读这本书需要耐心,大量的耐心。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四个人物: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与弗里茨是略微混乱关系的四个主角。托马斯的情人是特蕾莎与萨比娜。而弗里茨与萨比娜又是一对情人。爱情是故事情节里的重要动机。但是这不是一般的艳情故事,而是昆德拉哲学反思下的人物故事。书中的开篇即引用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理论:人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前世今生,我们这一刻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在每一次生命中反复出现。如果这些事情能反复出现,他们所包含的意义会成为沉重的负担;相反如果生命只有一次,那我们此生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次性的过程,即使意义再大,在宇宙的视野看过去,都极其的轻。昆德拉写道一次性时,用了法语的谚语:一次性的等于没有。

这就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轻的含义,只有一次的事情没有意义。所以这句话引出了故事。托马斯因为相信生命的轻,因而不能长期的相信爱情,他和很多女人做爱,却只保持短暂的关系。直到他遇上了特蕾莎,他本能的认为这个女人是被命运放进篮子里的礼物,送给他的。他对她产生了有责任的爱情。在托马斯以往的爱情经验中,他极其厌恶与发生关系后的伴侣同床共眠,他厌恶每天早上醒来的日常生活时刻,他怕爱情的一次性轻成为爱情的负担(这都不算爱情),然而与特蕾莎却有浓烈的共枕欲望,这就是他的爱情。

萨比娜则是托马斯的另一位情人,她出生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捷克,她从小生活在一种绝对集体主义的生活中,她一生都在逃离与背叛。她是书中最轻的人物,她厌恶长期的固定关系、她厌恶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而她的新男友弗里茨则是一位象牙塔里的大学教授,他挑剔自己的沉闷学术生活,对另外一个世界(东欧社会主义集体生活)的人们,保持道德上的同情与相反体制带来的好奇。他重责任,珍惜爱情。是书中最重的人物。

理清了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的情节也较为平淡。托马斯与特蕾莎的感情之路磕磕盼盼,源于他继续保持多个情人的关系。弗里茨与萨比娜的走向也最终分离,两人的价值观常冲突,轻与重的冲突,对待责任的思想冲突。

这只是书中的感情线,另一条较为隐秘的线索是时代线,捷共的布拉格之春改革,在苏联的粗暴介入宣布失败。社会中的思潮混乱,对国家的现状与改革保持不同看法的群体,互相冲突。这条线的故事极为晦涩与尖锐,它是故事的主人公进行各种动机,推动故事发展的心理因素。

托马斯为表现对苏粗暴介入的反感,公开发表自己的观感,以致丢失显赫的医生职位,最终与特蕾莎在乡下居住;而萨比娜在苏联武装介入时,就出走到巴黎,与弗里茨在法国发生了爱情故事,最终因观念不同分手。

托马斯与特蕾莎最终死于车祸,弗里茨也死于国外,最终活着的只有萨比娜。故事的结尾就是如此。

小城青年们看爱情,看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奇特性爱关系;另一层深刻的反思在时代线上。

我们明天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城中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