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院长在“全球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仿真平台”
和“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和预警平台”
进展汇报会上的讲话
(2009年6月16日)
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经济的分析预测预报和经常性态势分析监控等提出了紧迫需求。我们不仅要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还需要在全球背景下考虑金融危机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国内真正开展相关研究的不多,比较下来还是数学院的团队条件比较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地理资源所在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有地理遥感信息系统的时空数据本底与非遥感的社会、经济等数据的双重集成的能力,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我们要抓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中科院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学科布局和结构调整。2月份召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座谈会后,院重点推动“全球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仿真平台”和“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和预警平台”的建设,这不是应时应景的工作,而是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这两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中科院有潜力、有优势,可以为国家在这两方面的需求搭好平台、提升能力、提供服务。这个安排和调整具有长远意义和战略意义。
回顾中科院的发展历史和国外科研机构的发展历程,一般都要经过创建和奠基阶段,从无到有,再在一定的面上铺开,并在发展进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的态势适时调整布局和机构。比如,我院当年围绕“两弹一星”进行了布局,后来因为国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有5、6个研究所成建制划到国防科工部门;20世纪50年代我院牵头制定了全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针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重要前沿领域,有计划地新建了一批研究所,包括自动化所、电子所、计算技术所等,发挥了很大作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我院进行了科技布局调整,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整合是成功的,减少了低水平重复,精干了管理队伍,总体发展的效率和实力得到了提高,凝聚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成为国内数学研究方面的高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整合也取得了同样效果;抓住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一些研究所转制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了较好发展;抓住了这些年地方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机遇,与沿海经济比较发达、高科技需求比较强的省市共建了一批研究所,主要在高技术、清洁能源、生态环境方面,发展态势也非常好。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支持科学发展、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我院除了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提供科技支撑外,还要发挥在数理分析、系统科学、政策研究、科技史、预测预报、区域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优势,开展应用数学与系统科学在经济、金融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利用我院地理、环境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土地、水、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中科院到目前为止在这两个领域还是有优势的,但并不是永远都有优势。我们如果不往前走,总有人会认识到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总有人会往前走,而且也会有一些空降兵进来。中科院要继续与时俱进,在我们周围集聚起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人才,我们就会始终站在引领的位置。现在应该可以做到,不是不可望、不可及的。这方面研究得到的宏观效果,与投入相比,可能是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要抓住这次机会,双管齐下,一是金融危机提出了问题,二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又提出了问题,我们要抓住这个好机会,加大研究所学科调整的力度,加大结合经济社会开展可持续发展需求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方法的创新,同时为中国整体和区域发展服务。中科院已经先走了一步,有了较好的基础,要抓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再先走一步,争取这方面研究在国内、国际都占有重要位置,中国以后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多,不仅仅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多,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想法和预见能力。目前,国际上有影响的智库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和视角与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并不完全一样,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的不足。我们起步较晚,可以在充分吸收他们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有所突破,避免他们不足的地方。
目标确定、发展路线清楚后,就要在资源上给予支持。但由于我们的财力有限,先建作用比较重大的、与社会关联度更密切的系统,其他系统再陆续建。这两个项目与社会关联度最大,应该优先建。院的支持主要是做前期的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到了应用研究阶段,要尽可能的争取国家支持,争取目标对象、服务对象的支持。要通过我们创新能力的提升、质量的提高和示范的效果去争取社会、国家更多的资源,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如果好的思路、好的队伍、好的手段与方法都有了,资源应该不成问题。
从2月底召开座谈会以来,两个平台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全球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仿真平台”已经开始进入落实经费阶段,“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和预警平台”也在进行实施方案的完善和论证工作。这次会议主要想了解两个平台的进展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以便院里加强政策举措的支持力度,更好更快地支持和推动两个平台的建设,创造条件为以后在国家层面得到认可、得到支持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对“全球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仿真平台”预研项目,一是全球数据来源渠道要畅通,一部分数据需要购买,做出示范后再争取国家专项进一步支持;另外就是利用网络的开源信息,开源数据有效性占多大比例、能解决多少问题,要有准确把握;数据来源要多元化,不能单靠一个数据来源,要通过数据处理方式逐步减少误差和风险。要加强数据处理方法、建模和仿真研究,这是经济监测和政策模拟技术的核心部分,也是中科院的特色和强项,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应用需求,把有关的统计、运筹、优化等方法发展起来,通过实践应用推动预测预报学科本身的发展。系统运行后要出结果、能演示、能自动生成报告,给出发展趋势和预测的政策建议,一些分析判断也需要人工参与。平台的产出不仅提供一个模拟分析的方法,最后的产出可能是一个人机交互的报告厅或演示厅模式,所以要让对未来情景的估计比较有经验的决策者充分参与进来。
二是平台的服务对象,一方面是国家有关决策部门或参与决策的部门,金融方面的如银行,经济运行方面的如发改委,企业管理方面的如国资委,国企的管理也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判断,另外工商业的运行管理、税务的调控都需要对全球市场的情况有了解;另一方面,要为经济发达的地方服务,比如广东省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很大,他们也有需求,要为商品粮大省提供产量预测预报服务,为中石油、中石化等重要企业服务,也可以为全球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服务,如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粮食出口大国。希望在延伸目标和后期成果开发方面再做进一步思考,创出自己的品牌,这就需要有较强的资源集成能力,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对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有力。
三是项目的研究经费按照院正常配置渠道安排,但院支持的经费毕竟有限,我们基础打好了,后期也可以向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申请应用研究方面的经费支持。硬件支持问题,如计算能力、专门数据库、硬件设备方面等,可以借鉴院推进云计算能力建设的政策举措。云计算能力建设除了科学计算外,也要考虑经济计算和社会计算的巨大需求。平台建设经费如果确实不够,可以适当增加,但这个增加总是有限的。我们还是要向前看,工作做好以后,经费的来源是没问题的。我们不仅要为中国服务,也要为国际服务,比如农产品监测预测研究方法有创新、效果好,也能获得国际重要金融组织、粮农组织,包括某些私人基金会的支持。
四是平台的管理构架大了一些,管理队伍要精干,也要适当吸收一部分国内数据来源单位参与研究过程的评议和决策。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参加平台建设项目的人员有两类,一类是以后长期投入这个研究方向的,要全时或至少要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投入到项目当中,另一类是从事学科基础、计算方法研究的,有一定的时间当量参加就可以了。项目成熟后,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要继续跟踪研究,一部分人要去开拓市场,为地方服务、为企业服务,还有一部分人要维护系统,这部分人可能是项目聘用,也可能来自于服务公司、技术咨询公司,也可以吸纳大学生参加。要保持一支稳定的核心队伍,不是项目研发完就转移了。
总的看来,这个平台项目轮廓清楚,希望通过项目和目标带动,把能力建设起来,把平台建起来,把队伍凝聚起来。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和预警平台”与“全球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仿真平台”项目相比较,目标更加多样。一是要对共性和基础的问题进行归纳,院里主要支持共性和基础能力建设,对不同区域的多样性目标,要争取与地方、区域的合作,全国范围的要与发改委及国家有关部委合作。要把中科院基础性、前瞻性的方法学研究方面的本底集成起来,与社会要素结合的更紧密。所以院支持方式要有所区分,对于数据库建设、演示设备、计算设备、方法学研究等共性和基础性的问题,由院来支持,这也是对地理资源所以及有关参与单位相关方面能力建设的支持。平台建设不是一个项目研究组的问题,也关系到挂靠单位本身的结构调整和基本能力建设。地理资源所要把这个方向作为下一步调整目标、调整学科方向的一个重要内容,把对项目的支持作为调整学科结构和战略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研究都是支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方向,要与地理资源所的发展结合,平台建设的经费问题也按院的大原则进行统筹安排。
二是数据单元的区域划分和区域目标类型要综合考虑。网格疏密要考虑人类活动程度、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目标类型的确定也要考虑城区、生态保护区等的差异性,同时要把中科院所掌握的数学方法与资源生态方面一些概念和方法很好的集成起来。科学的建立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体系很重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体系可以梳理成一张表格,但不同的目标区域在核心指标体系里起作用的重点不一样。有的区域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可能是水,有的区域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可能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密集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可能是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有的是社会因素,如贫富差距过大、就业情况不好等,农业区、城市工业区、沿海地区等都有所不同。目标区域的应用研究要尽可能和目标对象结合起来,先找有需求的做,吸引相关资源。中科院的支持主要是打基础,提升基础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后,可以争取科技部、发改委或者其他方面的支持。
三是对过程模拟与预警模拟模型体系要和前面的指标体系、指标主要因素结合起来,可能也是多目标的,不能用一个模型去解决不同区域的问题,预警模型可能是多种模型或者是组合模型。目前国际上很多人都在做,要在分析国际预警模型的基础上,有信心提出自己有创意的想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多、最严重、最紧迫,中国科学家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理所当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既是挑战也是个很好的机遇。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吸收具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参加。辅助决策可视化的表现形式要有三维的场景演示,要有数据图表,要有多样性的演示手段和方法,中科院要支持把演示系统建立起来。
四是这个项目的特点是区域性很强,可持续发展目标要素的多样性比较突出,同时与地理资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的结合也非常紧密,所以这个项目要与地理资源所以及新疆、成都等相关研究所本身的发展、战略结构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这个项目抓好了,对国家、地方发展的贡献将会非常大,而且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制高点,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支持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地理资源所有这方面的优势,这项工作要抓紧,争取在十二五规划前,利用最近一两年时间,把自然区域、典型区域做起来。进一步明确目标区域,选择一些典型区域,如经济发达、资源环境比较紧迫的广东、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的主要商品粮基地,西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等。选取典型的代表区域先做示范,解决了基本方法和手段问题后,就具备了演示的可能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我院就可以继续保持引领地位,在这个领域里承担一批比较有分量的国家科技任务。
五是当时确定“全球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仿真平台”和“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和预警平台”这两个点,都强调一定要数量化,要有可靠的具体数据作依据。国内研究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大都是从概念到概念,具体数据都是模糊、不精确的,也不是随机动态更新的,因此也不可持续。中科院有比较精确、数量化的学科本底,我们有条件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从概念研究、一般政策研究逐步转变成为建立在可靠数据和可靠科学过程研究基础上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这是中科院的责任。地理资源所比起院外其他单位,数量化研究要好一些,但与院内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相比,数量化研究方面也有不足。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宏观的概念逐步量化到越来越精确的概念,物理学、化学一直到现在的生物学,都是从外观的描述逐步进入到一个比较精确的阶段,天文学就更不必说了。
六是要把中国放在全球环境中,做一些全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但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地域性很强,我们做好了,方法手段同样可以为其他国家,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周边地区国家提供帮助。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好了,我们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就有发言权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做起来后,要继续推进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蓝皮书或者年度报告,通过这个载体向公众、中央决策层宣传我院的研究成果,并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品牌和声誉,成为一个可靠的、必须的参考源。报告可以按年度或2―3年的周期,分专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