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道子开解:《金刚三昧经》第三集2018.2.16 2018-2-16 11:21

陇道子开解:《金刚三昧经》第三集2018.2.16 2018-2-16 11:21 


陇道子开解:《金刚三昧经》第三集2018.2.16 2018-2-16 11:21_第1张图片

孩子虽然小,但好于发问,做母亲的也非常高兴并乐意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倘若母亲认为孩子还小漠视孩子的提问而糊弄孩子,这样的母亲还是母亲吗?同样,解脱菩萨问释尊说末劫众生如何出离轮回,若释尊不回答还是释尊吗?这里需要向大家解释什么是“一大事”?什么是“大悲”?大事之所以是大事,不是大事或大事件,这是世间说不是出世间智。大事,指的是无明爱业聚集成垢不能出离犹如溺水的孩子不能上岸所以是大事。倘若释尊不为这样的大事说法,他何苦身处世间苦口婆心为大家说教?大悲,不是慈悲,若大悲是慈悲,那是世间说不是出世智。大悲,其实就是一个人真正从无明爱业中出离方才发现无数世人还在其中醉生梦死而顿生怜悯,所以大悲是智慧呈现时的慧力。


陇道子开解:《金刚三昧经》第三集2018.2.16 2018-2-16 11:21_第2张图片

听闻佛法为什么要“一心谛听”?一心,不是一颗心更不是我们认为的平等心无分别心等等出意语。一心之所以是一心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启用善思维。譬如:当别人误解了你使你生气,在生气中越想越气。实际上刚刚生气的时候是完全可以慢慢消解的,只是世人没有修行或知道修行却不知该怎么修?此时,往往开始生气的人之所以越来越气,主要是参与了想念。想念很厉害,因为这一想,过去的都会出来,就会形成想集。有了想集,苦自然如影随形。相反,当你刚刚生气时,能够知道这样的生气若再伴随想念就会越加痛苦时,应当警觉。因为警觉所以才不会让想念趁虚而入。想念不生则没有以后苦恼的侵害,没有以后苦恼侵害,你的心就是快乐和自在的,这个过程就是善思维。因为善思维所以你的心才不会参杂太多的想念。没有太多的想念心就会清亮如镜子,此时听闻佛法时很容易融会贯通的,这就是一心谛听。

菩萨度化众生吗?若菩萨度化众生,众生是色(四大聚集),是色无常无常不实。既然不实,菩萨若度众生岂不愚蠢??若菩萨不度众生,难道眼看着众生堕入恶道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这还是菩萨吗?若菩萨度不度众生乃至非度非不度都是一样愚蠢。释尊说“若化众生无生於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啥意思?字面解释就是如果度化众生不作度化众生想才是真正的度化。大家接受这样的解释吗?若不接受,你必有我慢不离我见,有见于自我之想所以才不接受。这样的不接受是因为你心里有你早已经聚集成型的知见罢了。若接受,则说明你不会因为自我所知道的东西而排挤其他观点,然而依旧不离我见,有见于接受则说明你内心也有自己聚集成型的东西与之相应,接不接受也是一样。

菩萨度化众生,深知众生无常,更深知众生虽然无常,但有觉性。这就像知道水泡不坚实,但不代表它没有水分。菩萨度化的绝不是众生这个身相,而是善说一切方便法诱导众生明见本心。所以菩萨度众并不是真度而是幻度。众生心病也名为幻,就像胃疼不是胃疼了而是细菌感染表现在胃上面所产生的疼痛。譬如:以前坐禅内心烦躁多诸昏沉总想透过这些。经过师尊的正确引导逐渐发现原来内心生起的烦躁或昏沉若没有想念就不会产生对它们的对治。其实这些所谓的烦躁或昏沉只是缘生相合和所成并非真实。若不参与想念如何能生起对它们的对治?这就像看见水泡总认为是珍珠一样,其实是水泡作珍珠想。既然知道了是水泡你还要吗?所以,坐禅中出现的种种感触或种种想,知是合和就可以了。因为知道是合和你还想咋地??这就像知道水泡不是珍珠就可以了,不要再生第二念即揣摩心想:水泡为啥不是珍珠??你愚蠢不愚蠢??所以,知道水泡不是珍珠不代表不去应缘。尽管应不是不应如同没应是一样的,所以释尊才说”若化众生无生於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

 陇道子开解《金刚三昧经》第三集来自陇道子qq:504235088

你可能感兴趣的:(陇道子开解:《金刚三昧经》第三集2018.2.16 2018-2-16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