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垒磊:在国外买买买的背后是骨子里的自卑

蔡垒磊:在国外买买买的背后是骨子里的自卑_第1张图片
快剁手啊


1

前几天,我妈从日本回来。

一进门就打开行李箱,东西哗啦啦地就散了出来,可见它们在小空间里憋得够辛苦。

接下来是我妈的个人秀时间,她开始眉飞色舞地介绍。

“这是锗石手链,我和你爸一人一条,你也有一条。能抗癌、降血压、排毒等等,很有用的,记得要天天戴。”

“这是白色恋人饼干,给你的。”

“这是指甲刀,很锋利,很好用。”

……

原以为行李箱里的东西介绍完就完事儿了,想不到她一回头指着进门口,无比自豪地说:

“这是电饭煲,人家说日本的电饭煲很好,煮出来的饭特别香,我也买了个试试。”

Oh,my god,我刚刚竟然没看见门口还有这么个玩意儿。

话说日本这个地方也不陌生,我就纳闷怎么我妈去一趟就能买这么多东西。

后来才知道,原来不止是她,她们一伙去的那帮太太团个个都买了一大堆。


2

可是,我妈平时看上去不像是这么“大方”的啊?

其实我们经常都会碰到些这样的人,平时省吃俭用,恨不得多走两公里路就为了省10块钱打车费,但一到了国外就立马变身成为“社会名流”,不管什么东西就是一通买,不仅不还价,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感觉像是鬼附身一样,好可怕……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是骨子里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一帮太太团一起出去了,大家明里暗里都有点小心思,总觉得能出得起国的,不至于经济条件太差,自己既然混在这个群体里,怎么都不能让人给看轻了。

我曾经“有幸”见过那些太太团的样子,大家围在导游介绍的摊子上,真的跟不要钱似的,就在那儿抢啊。

还比谁买得多,你买一条是吧?我买两条。边比边相互撺掇,比如一位买了三条手链的太太就会对只买了一条手链的太太说:

“这手链好啊,给你老公和儿子也买一条呗。”

这种情形下,你要么跟风一起抢,要么就乖乖“认怂”,说自己老伴和儿子不爱戴手链。紧接着,四周就会投来鄙夷的目光,意思就是,装啥装,不就是没钱么?总之你的脸皮要不是比城墙还厚,就非得弄得你无地自容就是了。

导游最爱带这样的团,一条2000多块的手链吹得啥功效都有,就差起死回生了,稍微有点常识的都不会相信这种传销式的宣传。但中国人不怕被说傻,就怕被说穷,大家都穷怕了。


3

如果你有心观察,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国外越是买买买的人,出国的频率越低。因为只有把出国这件事儿看得够重的人,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出国机会,才会赶紧剁手啊,你要一个月出去一次还剁啥手,错过这次下个月再买不行么?

越是出国机会少的人,也越容易高估团里其他成员的“身家”。你想,你好几年才出去一次,团里的人应该都比你频率高吧,那“身家”自然都不低于你吧。这种没什么逻辑的想法有时候就是会没来由地产生,称之“经验性错判”,更可怕的是,当团里都是由这样的人组成的时候,那购买力就不是由需求产生了,而是直接由“莫被人看不起”的自卑攀比心理所拉动了。


4

日本的电饭煲煮出来的饭是真的这么香吗?我在第一次吃完以后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难道是我的味蕾特别不敏感?于是我赌上了吃货的名誉仔细再试,还是没分别。

其实要证明这个事情一点也不难,盲测就行了。一样的米用中日的电饭煲分别煮,盛出来后让足够数量随机挑选的待测人员试不就解决了。

真的有干过这事儿,结果就是半斤八两,说明根本没啥区别,都是胡乱选的。

但你要是去买了日本电饭煲的人群里问问,他们八成会告诉你,日本的电饭煲就是比国产的好用,要是碰见稍有点文化的还会跟你扯点工匠精神,好好给你上一课。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关键点不在这个饭上,而是我是买得起好东西的人,我有钱。你要得到同样的享受,得专程跑趟国外才成,国内买的就算再贵也不好使。

这时你要是不解风情地说一句,其实也差不多。那就算是捅了蚂蜂窝了,轻则说你不识货,重则友尽,因为你的潜台词就是,他是个冤大头。

同样的还有日本的马桶盖。

其实只是当时某个导游的无心插柳,却突然成了国人的畅销货,每个将马桶盖带回来的人还都能说出一番道理,佩服佩服。


5

这种似有还无的优越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实它是一种自我麻痹后的产物,就是我花了钱你还不让我有优越感,那我岂不是白花了吗?所以这种优越感是没来由地自我创造出来的。在渴望得到认同的背后,依然是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深深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让他们尤其重视每次“好不容易”出国时的“面子”问题。

但是我们这么去鄙视他们也是不对的,人家多久才出趟国,你就让人家吹一下会死吗?

怎么你们的心地都能跟我一样坏呢?咱们得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蔡垒磊:在国外买买买的背后是骨子里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