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知己

      知已是一生的财富,这比其他任何财富都更值得珍惜,因为得到它实属不易。那么能够成为自己孩子的知心朋友则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我们格外地用心。

      交流可以开拓自身的眼界,缓解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此,要学会交流,懂得交流。而交流最好是从娃娃抓起,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尽早地学会交流,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扩展知识面,提高志向,减少负面情绪,生活更加乐观积极,同时也可让孩子们和父母之间变得亲密无间。

  孩子上学期间,言语上的过激,行动上的放纵,学习上的不足,道德品质的不完善,每一件都与孩子未来的身心安全和前途息息相关。但功业非朝夕可成,因此,只有通过孩子每天的交流反馈,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帮他们解决问题。可是,由于孩子玩心大,忘性也大,遇事报喜不报忧,喜怒形之于色,所以家长对孩子每日的主动询问,察颜观色,循循善诱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孩子的反馈,诚信是根本,没有诚实一切反馈都是空言。交流应该从心开始,论语曰:人无信不立。针对反馈,宋朱熹主张“隐恶扬善”,好事应急于表扬,史记“将顺其美”,坏事切不可过于苛责,汉成帝“以旌直臣”。作为家长,孩子犯了错,如果过于苛责,孩子就会害怕,就会有话不敢说。但要解决问题,就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久而久之,好习惯就养成了,坏习惯也就随之消亡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了。如果要鼓励他们敢讲话,讲真话,首先父母就要从他们的朋友,他们的精神守护者开始做起。

  记得上幼儿园时,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是愁云满布,直到有一天,她笑嘻嘻的跑了过来,告诉我们,今天她跟老师问好,老师对她笑了笑,还拍了拍她的头,言谈之间,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也顺势而下,随后也对她的行为赞赏有加。受到这样的鼓励,直到现在,孩子见谁都打招呼,人缘好心情也好了,也非常乐意和我们分享她的高兴。

  尽管她每天上学都是高高兴兴,但有时也有些烦心事。有一次刚放学,她就气哄哄跑过来告诉我,有同学分菜不公平,给这少给那多。我告诉她,你知道别人这么做你有这些想法,到你值日时就一定要多想想现在的你,这样才能公平,才能不取怨于人。日聚月累,年复一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年龄的增长,更因为她们多了一份替别人考虑的心。

  范晔说: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俗谚云羔羊跪乳,慈乌反哺,孝乃是万物的本性。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如果血肉之情不能亲,养育之恩不能报,这样的人又怎么奢求他将来能爱家爱国呢!吴起因母死不归,曾子绝之,故孝经云先王以孝道治天下。

  时间,地域,私念,误解,社会变化,价值观扭曲,种种因数,撼动了人们心中的本性,阻碍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而增加与自己父母之间交流的次数,提高彼此沟通频率,将会有效地拉近两者心灵之间距离。同样,为人父母,应以身作责,事父母当有孝,对长辈当有敬,处朋友当以诚。孔子说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作为父母,平常生活,就应对自己父母尊重,不呼来喝去,如儿时自己对父母的仰望。时常惦记,担忧父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生活不让父母担心,事业努力奋斗,取得成功,扬名后世,这就是曾子所说的孝之终也。父母生病,侍奉左右,寸步不离,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汉文帝因此千古留名。父母曾经为我们投桃,我们又怎么能不报之以李呢。歌德说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因为孝顺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需要持之以恒的去维护,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所以习惯是点滴积累,情感是心灵传授。只有点滴的传授,情感才能在心灵中不断地积累,从一棵发芽的小苗,成长为覆盖大地的森林。

  我经常和孩子谈论我小时给我姥姥打洗脚水姥姥很感动的故事,孩子们深受启发,现在只要有空,孩子们就会用那纤弱的手给我打洗脚水,给家里人打洗脚水。亲戚或家里人生病,如果我没时间去,我总会打电话询问,每次打完电话,孩子们总会跑过来问病人情况。我想我们做的他们学会了,如果说他们将来没做好,那证明我们做父母的本身做的就不够好。

  因此,不管是交流,还是孝顺,除了本身的心性,资质,父母在其中都起到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们的导师,传道授业,排忧解惑,如果父母指路灯不明,孩子们又怎么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呢。孔子云: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作为中庸之人的我们,不教不知也。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所以教人应趁早,如果心性一定,就很难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孩子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