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运营小实验,终于结束了

为了确保日更,30号躺了一天,还是爬起来写了篇文章;26号当天写文章写道凌晨三点,中间曾经一度想要放弃,因为第二天早上7点钟还要爬起来出差,这样算下来,睡眠可能不足4个小时。但想到那个为期1个月的小实验,终于还是坚持了下去,直至在电脑屏幕上敲下了最后一个句点。

而终于,这个为期1个月的小实验,算是圆满结束了。这个实验,便是坚持每天在“洪言微语”公号上更新原创文章。

先不煽情,说点正经的,于我而言,做这个实验,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一是学以致用,加深对新媒体运营的认识。一直关注本号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大约一个月前,我写过一篇简短的书评《杠杆的力量》,是读黄有璨的《运营之光》有感而发。在这本讲运营的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所谓成功的运营就是不间断地做好一系列相关联的小事情,然后相信时间的力量。于是,就想在自己的公号上试试看,一个月不间断地发布原创文章,究竟会给公号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二是更好地去认识自媒体、认识自媒体人。由于坚持写文章的关系,在自媒体领域交了不少的朋友,而坚持日更是很多自媒体人的必备功课。之前我一直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日更式地每天输出,必然没有充足的时间吸收知识,结果只能是文章越来越水,终至江郎才尽的一天。但看到这些朋友,似乎并非如此,大家都在快速地进步。于是,也想通过这个小实验,切身体会下日更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坚持日更会不会让文章越来越水?

自媒体运营小实验,终于结束了_第1张图片

三是也想试试看自己的潜力。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每天写篇原创且看得过去的文章,对自己而言究竟有无可能?

现在一个月的期限将近,上述三个目的有没有达到呢?暂且按下不提,先和大家分享几个感受:

“在这个宇宙的某个地方,存在着智慧的宝库,各种划时代的创新,都是人们在倾注燃烧般的热情、持续付出真挚的努力后,获得了宛如神助的灵感的结果”。

我在内心深处是认同这种观点的,但缺乏切身体会。而这一个月来,某种程度上是接近这种状态的。在这个实验中,除了原创,还有个限定条件,即要围绕互金、围绕金融科技展开。按照我原来的眼光来看,这应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回首去看,竟然基本上不重样地写了一个月,我的个人理解,便是“专注可以通神”,只要你倾注热情,冥冥之中自有助力。

二是辛苦、辛苦、还是辛苦。

为了备稿,一般都是利用周末两天集中写好三篇稿子,两篇放在周末当天发,一篇放在周一早上发,所以,这一个月来,周末基本告别了休息与锻炼,两天时间宅在家里写写写。

工作日的稿子一般晚上写,晚上9点半到家后,除了洗澡和简单吃点东西,便是写文章,顺利的话11点结束,不顺利的话偶尔也会写到凌晨1点。

一个月来,身材明显发胖,对“累胖了”这个词算是有了切身体会。

三是世事无边界。

根植于生物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基于自身经验也罢,基于生活规则也罢,对于很多事情,我们都倾向于自我设限,比如每天的工作时间、每周的工作时间、持续写东西不应超过多长时间等等。

在边界内工作生活自然是安全的,但时间一久,很多人开始在潜意识里把边界当做了禁忌,从不应该越界变成了不可能越界,这样一来,生命中无疑就少了很多可能性。

就我这一个月来的体会来看,边界是有必要的,但边界并非不可逾越的,真正需要的时候,边界是不妨越一越的,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也可能会找到一个新的世界。

四是辩证看待日更与水文。

此前担心日更会让文章越来越水,现在的体会则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水不水的问题,而是一个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的选择题。

三天的时间雕琢一篇90分的文章和三天的时间写就三篇70分的文章,站在读者的角度,你会选择哪一个?也许是要一篇90分的。

但站在作者的角度,我建议作者们去选择三篇70分的文章。并非要以量取胜,而是三篇文章背后,必然对应的是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辛苦、更多的付出,虽然因时间等因素在最终呈现形式上可能有瑕疵,但更多的努力对应的是更快的成长。

也许再过几个月,这个选择题就变成了一篇90分和三篇80分;再过一年,也许就变成了一篇90分和三篇95分,无他,量变引发了质变。所以,选择成长更快的那条路就对了,不是吗?

好了,关子卖完了,我们来谈谈开头的三个目的吧。都已经这么去做了,目的自然也是达到了。

一是学以致用,自媒体运营见成效。

“洪言微语”公号关注用户数有了明显的提升,较4月末新增40%,相当于过去半年的增量,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基数小。

此外,用户互动越来越多,留言和点赞数量也有显著提升。单单从运营的角度看,我想是有进步的了,这本运营的书看来是没有白读的。

二是对自媒体人有了更加切身的了解。

前几天,一个自媒体朋友连续在领英上发消息,感慨码字之苦,比如一不小心已经凌晨两点等等。在此之前,我可能会理解这种状态,但并不能感同身受,现在可以了。

同样在前几天,一个写自媒体的记者朋友从报社办了离职,开始专注自媒体创作,在此之前,我可能是很难去理解的,一个是工作,一个是兴趣,何况二者某种程度上也是重合并可以相互借力的,有必要辞去工作么?我想,现在应该是可以理解了,极致的努力才能换来极致的成绩。

另外,我可能也更愿意去打赏、去付费阅读了,文章后的每个作者,都不容易。

三是不要轻视自己的潜力空间。

事实证明,只要付诸热情,不仅能保证数量,很大程度上也能确保质量。一个月来,13篇文章在虎嗅网发表,8篇文章在新浪财经意见领袖频道发布,在其他科技媒体、主流互金媒体专栏上,文章也得到大量的转载与传播。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媒体运营小实验,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