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整天谈ToB,谈管理软件,是不是都忘了“管理”是什么了?

     我们大家研究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是针对企业的管理,谈的多了,时间长了,我们可能都忘了管理是什么了吧,那么用必要从“管理”这个本源捋一捋了。

    首先,管理是什么?

    按照书面定义:“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这里注意其中的关键词:“一定组织”、“协调他人的活动”和“实现既定目标”,“一定组织”和“实现既定目标”好理解,就是组建个公司,去生产某个产品或提供什么服务来赚取利润,需要注意的是“协调他人的活动”,这说明管理是一种“行为”,是“协调动作”,所以,如果你说你做的是“管理软件”,那么就要对“协调工作”有作用才行。

    那么我们捋一下,注意,我们要区分的是“数据”和“管理”。

大家整天谈ToB,谈管理软件,是不是都忘了“管理”是什么了?_第1张图片

 

    当一个人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把他称作“个体户”,有没有数据?有数据,还是要记记账吧,进的货,营业流水账等,对他最方便的是什么?随手记的账本。但有“管理”吗?没有,就是自己,不需要协调什么。

    当一个人忙不过来,有合伙人帮忙,或者就是“夫妻店”,帮助分担一部分工作,一般是各管一摊,通常合作的人都是比较信任的人,所以这个阶段是以“信任代管理”,需要“协调”时,就是几句话而已,“数据”之间的交接也不大较真,大差不差就行。所以对管理软件的需求很低,能记账就行,通常Excel就完全可以满足。

    当发展壮大后,成为真正的企业了,摊子铺得很大了,员工也多了,管理部门也多了,就需要真正的“管理”了,这个阶段通常就称为“中小微”企业,这种企业在我国数量最多,情况最复杂,因为在这个阶段,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规模,企业对管理岗位的设置和职能都有很大差异,比如说一个生产型的企业,可能对客户的业务,和关键的采购等都是老板一个人管,生产和仓库等找人管,也可能老板就管管财务,客户、采购也安排比较信任和有能力的人去管,也就是说企业管理的“条块分割”是非常随意和个性化的,也会经常有职权“收、放”的变化,所以固定模式的标准软件是很难适应的,因为用标准的模式,就会“要粗的地方未必粗”、“要细的地方未必细”,某个人可能身兼数职,这些职能之间是不需要管理的,自己记录一下数据就行。所以目前在中小企业管理中最常见的还是各部门自己用Excel记录数据,部门之间靠传递、共享彼此的Excel来运行,虽然有数据传递不安全,操作还是比较麻烦,数据容易产生错误等问题,但目前毕竟还是一个简单、实用的信息化方法,能把ERP这样的软件用起来的很少。

    当企业发展到大中型企业,那管理肯定就规范了,该有的部门都有了,该设置的管理岗位都设置了,分工更细,这样反而对具体管理工作岗位上的人技能的要求实际上反而降低了,工作更加容易专业化、标准化,这就很适合标准的信息化工作了。管理软件可以做得很细,很庞大,并且当然可以卖的很贵,企业也比较容易接受,说老实话,谁不希望自己的企业管理更细一点呢。

    从2015年开始,大家发现ToB领域是空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还未“信息化”,觉得机会来了,借着互联网普及的优势,把国内的、国外的软件简化一下,“云”包装一下,价格也降下来,中小企业还不买账吗?大企业那么复杂的情况都能应对,对付中小企业还不是“小菜一碟”,但事实很打脸,经过四五年,大量投资进入,市场反应却平平,原以为做好大企业复杂的结构,对小企业就是“降维打击”,实际错了,中小企业管理的是比大企业的维度更综合、更高的,要做好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全新的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化分析,中小企业,T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