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

最近几天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教材《诸子散文选读》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课。课文所选语录基本都围绕“仁”展开。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_第1张图片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回答仁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之所以是“复”,孔子认为上古时期以礼乐治天下,如今礼崩乐坏,战争让生活动荡不安,孔子不遗余力地奔波在几个国家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被统治者接受,希望每个人能够做到“克己复礼”,让天下安定。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弟子冉雍问仁,孔子回答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别人,爱别人,哪怕是供你使唤的人,自己不愿意做得事情,不要让别人去做。这就是一种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与弟子的问答中孔子诠释了自己关于“仁”的理论,仁是克己复礼;仁是爱人;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那”仁“离我们生活远吗?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只要自己愿意践行仁,仁就随时可以做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就可以做到仁。

《论语》中指出,如果把仁作为终身追求则是”任重道远“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杀身成仁“与后来孟子的”舍生取义“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_第2张图片

《红海行动》中海清扮演的战地记者夏楠扔下一句”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冒死前往第一线,用自己替换了人质。虽然只是华裔,但也因为是华裔,她传承了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孔子的思想一向接地气,他告诉我们该坚持什么,同时也告诉我们坚持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心中失掉了”仁“,那么他既不能安于贫穷,也不能长享快乐。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最终收获不幸;而坚守仁心,去爱人,幸福便有了无限可能。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_第3张图片

周末边洗衣服边点开一部电影《老无所依》,看预告是奥斯卡80届多项获奖作品,想着是文艺片,没想到点开看到的却是刀来枪往,惊悚异常的画面。电影剧情荒诞,很多情节都反传统,可以说意料之外贯穿始终。

写文章时百度知道这部电影由美国著名导演乔尔·科恩、伊桑·科恩执导,影片根据普利策奖得主科马克·麦卡锡的的同名小说改编完成,无论作者还是导演,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我觉得他们合力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发生在1980 年美国与墨西哥边境的一处荒凉寂静的空地,影片开头旁白后,杀人狂齐格在警局杀死了逮捕他的警察,拿着他自制的气枪,像拎着一个细长的煤气罐,招摇着杀死了路人。影片中他杀死的有名有姓的人大概有13个,其中大部分的剧情是他在追杀一个叫摩斯的猎人。

摩斯是一位越战退役军人,他在打猎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群因毒品交易失败而同归于尽的犯罪分子的尸体,以及一大卡车的毒品和一只装有两百万现金的手提箱。贪财的摩斯拿走了这只装有两百万现金的手提箱。

齐格这个变态杀人狂受别人之托追踪摩斯,要讨回那一大笔钱。当地一位老警官也是开头和结尾的旁白者——汤姆为了帮助摩斯,缉拿杀人狂齐格,他努力地寻找这两个人。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_第4张图片

影片中齐格的恶被放大,他以自己可笑的标准——翻硬币决定别人生死;摩斯是被追杀的对象,他也一反传统并不是正义的化身,他想尽办法逃跑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钱。

两人作恶时都是理所当然的,可笑的是摩斯冷着脸拿走一个濒死之人的东西时,他是安全的;但当他起了一点同情心给那人送水时,他的处境却危险了,最后跳入水中才逃了一命。

齐格杀人时是肆无忌惮,安全的,当他想要遵守红绿灯好好驾驶时,却被一辆闯红灯还加速的车辆撞得骨头都翻出了肉。

摩斯和齐格受伤时,他们都路遇几个青少年。两次出现的小孩子都是分别收了他俩的钱把自己的外套卖给了他们而漠视他们的伤痕累累,如果灵魂可以出卖,不知道这些孩子们会不会卖?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_第5张图片

文章中唯一有正义感的汤姆一路追凶,可是什么都阻止不了。即使拼尽全力,尽己所能地去追捕齐格这个冷血的杀手,但最终也未能挽救摩斯的生命,也未能把杀人狂齐格缉拿归案,正义如同弹球打在墙上又反弹回来,恶肆无忌惮地蔓延……


《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单单是一句话,更是一种“仁”的思想 这种思想具有普世价值。

《路加福音》中耶稣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

《圣训集》中穆罕默德宣布:“最高贵的宗教就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成需要每个人的努力,需要人人心中存一个“仁”字。科恩兄弟用电影《老无所依》告诉我们,一个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了真善美的社会,人人都是受害者。当人心如同荒漠,社会不知走向何处——No Country  for  Old  Man!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