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新导师:明确的目标,使少年学子心想事成

薛立新导师:明确的目标,使少年学子心想事成_第1张图片
薛立新导师:明确的目标,使少年学子心想事成_第2张图片

有一位学子,已在2004年远赴美国,成为哈佛学子,他的名字叫张肇牧。了解张肇牧的人都说,这孩子很小就有志向,就与众不同。的确,张肇牧在家庭熏陶下,从小就立下了考上北京大学的目标,正是这一目标引导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哥哥考上了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左邻右舍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对那位哥哥赞不绝口,称他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好多哥哥、姐姐们都对他投来了艳羡和赞许的目光。甚至,几个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来到他家祝贺时,高兴地把他抱起来扔到半空。那一刻,张肇牧知道了“北京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大人们说起北京的北大、清华,但他不懂其中真正的含义,现在才知道北大、清华是千千万万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目睹着邻居家人欢天喜地的情景,看到众多人们对邻居家的哥哥的赞许的目光,张肇牧的心里也“怦怦”地跳了起来,自己将来要是能够考上北京大学,那该有多好呀!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张肇牧的父亲去北京出了一趟差。为了给儿子树立人生的目标他专门去了一趟北京大学,为儿子带回了一枚北京大学纪念章和一本介绍北京大学历史的图书,他激励儿子说:“儿子,人生难得几回搏,考上北大,就是你人生的第一个成功。”妈妈也过来鼓励他说:“你既聪明又好学,将来肯定有希望!”受到鼓励的张肇牧进一步地了解了北京大学的情况后,在内心便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一定要考上北京大学。他还认真地在爸爸送给他的“北京大学”校史的图书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努力、努力、再努力!向北大进军,一定要成功!到了初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又去北京出差,特意带上张肇牧,使他亲眼看见了自己立志要来的学校———北京大学。这次对张肇牧的触动更大,他要考上北大的志向更加坚定了。他在潜意识里崇拜着北大,向往着北大,几年如一日地为此而奋斗。有了目标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张肇牧从此勤奋好学,学习十分主动,从不让老师和父母督促。每当学习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和同学表扬时,他总在心里说:“这算什么,离考上北大还差远着呢。”因此,他从不怠懈,更不自满,因为他心中有一个远大、明确的目标。然而进入高中后,张肇牧的学习成绩出现了滑坡,为此,他认真地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特别是请任课教师进行指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张肇牧结合自己的实际,重新制订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再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张肇牧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到了高二下学期,张肇牧的学习成绩已在全校全年级名列前茅。这样离考上北大的目标就一步一步地靠近了。高考在即,需要做出最终选择的张肇牧,却经历了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遇到了一些困难:在最后的一次预考当中,他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他考了全班第一名,全校第四名,也是全市第四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同学已经确定要保送清华了。学校第一名的同学本想报考北大,但又怕冒险,就改报了。这时候张肇牧的内心斗争更加激烈,和他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先后被保送了上海交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学校,他的思想随着一批批保送生的确立而不断沉浮波动。妈妈劝说他:“你最好上南京大学,又省力又保险,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报考北大万一考不中,连南大也上不成,到头来徒劳无功,后悔莫及。”张肇牧听了也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但是转念一想,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志向,怎么能够在最后关头就这样轻易放弃呢?深思熟虑之后他坚定下来:“妈妈你就放心吧! 选择本身就是对人的表能与潜能的整体测试。敢于报考北大的本身就是一种胆识的竞争我想报北大就不怕失败。现在已经是关键时刻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生能有几回搏,我相信自己的实力,我也有自知之明。考上,皆大欢喜ꎻ考不上,也无怨无悔。”他还说:“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理想的位置,以利于有所造就。北大那是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名的学府,那是我的梦想啊。如果连报考都没有胆量,我会遗憾终生的。”报考志愿就这样定下了。剩下来就是义无反顾地去复习了。张肇牧在父母的期盼中走进考场,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学,实现了他多年为之奋斗的理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立新导师:明确的目标,使少年学子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