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假面舞会 LiveJournal (一)

 

                 彼得·施泰纳的漫画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为作为《纽约客》199375日刊登的一则由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创作的漫画的标题而变得流行。这则漫画中有两只狗:一只坐在计算机前的一张椅子上,与坐在地板上的另一条狗说漫画的标题:“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此之后的十几年间里,这个漫画成为面向大众介绍互联网所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一张图片。

互联网的虚拟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有人总是很排斥的将虚拟的网络社区和Facebook之类的真实社交网络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事实上它们虽然彼此不同却又互相学习共同演化。从19972001年间,有多个著名的网络社区走入我们的视野,它们从简单的“兴趣小组”式的小型社区开始发展,慢慢的发展壮大,有些社区也开始结合自身特点并逐渐向社交网络方面转型,这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虚拟写作社区:LiveJournal。可是它们为什么最后没有成为真正的社交网站,虚拟社区和社交网络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许从LiveJournal的发展历程上我们能够寻找到一些答案。

1.虚拟网络社区 Virtual community

自由匿名的精神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彻底打破信息交流原有的秩序,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类交流的方式。互联网诞生大大的提高了信息产生与交流的效率,其诞生的二十多年间所产生的信息量已超过过去五千年信息产生的总和,因此可以说是互联网的自由精神改变了世界,而这种自由匿名的精神最容易体现的地方就是各种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从互联网诞生的那天起就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因为这种甩掉包袱、随意进入的虚拟生活太容易给人带来某种程度上心灵的解放和慰藉了。互联网初期,社交类产品被简单的称作“社区”,最早的就是BBS,一般是由留言板、群组、邮件讨论组所组成。其实社区的出现要比互联网的网页和浏览器的出现早好几年,比较早的著名有1985The Well。社区的出发点很简单:“让志趣相投的人们聚在一起,并为他们提供工具,可以使他们互相保持持续的沟通,或者知识静静地待着观察他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虚拟网络社区的参与者来自全球各地,随意参与、自由退出、不受社会制度制约,用户可以充分享受这种自由。他们很容易把握自己呈现给公众的一面,好像是站在舞台上,表演者在后台隐藏了部分的真实身份,在前台则尽力扮演着观众期待的角色。虚拟性并不是网络社区形成的唯一要素,相反却有着很多特性在支撑着网络社区的运作。

首先,精神上的共鸣与归属感是虚拟社区赖以构成的最基本要素。一方面,网络社区具有网络文化的特性,如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与无国界等,这些因素都是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形成要素。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关注用户心理的感觉,如分享情感、经验、建立人际关系等,这些要素的存在会强化社区凝聚力、增强归属感。

第二,社区功能和结构独特。社区的结构都不是同心圆结构而是块状结构,这是由于社区内部的高度自由平等参与机的机制,导致社区本身无明显核心。同时,社区的聚众或者功能容易呈现相对专业化,比较常见的是各种读书社区、学校论坛、以及学术讨论社区。

第三,群体流动性频繁。网络社区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整合作用,把现实社区中按照一定整合秩序所构成的人际模块破坏,在世界范围内重塑人群,让人们以其兴趣需要价值观文化等出发点,自发的形成虚拟社区。这样导致了社区中的用户对于认同感需求强烈,同时不受物理空间和其他制度的约束,因此它容易进入、具备流动性以及强大的迁移的能力。

第四,自治性强。虚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主要依靠社区成员的自治。在web1.0时代,新闻站点是信息提供者,用户是信息接受者。在网络社区中则明显不同:成员从由成员产生的内容中获得的价值将大于从更常规“出版”内容中获得的价值。如今,“在网络世界里,你不参与,不创造,就等于放弃了生存的权利”(埃瑟·戴森)。因此社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成员的自治,比如设计社区的主题、充实社区的内容、共同制定社区的规则并遵守、履行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等。

90年代后期,各种网络社区发展的如火如荼,比较著名的有AsianAvenue, BlackPlanet, MiGente, LiveJournal等。我们拿LiveJournal为例,它在前三年里吸引到了超过300万以上的用户,后来更是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客站点。与其他博客站点不同的是它具有相当强大的社交网络功能,它允许用户之间达成好友关系,并根据关系的疏密规范信息的流动。可以说LiveJournal已经走到了社交网络的边缘,但是它并没有成为一家真正的社交网络公司,这是为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网络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