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荡的!做读书报告借鉴使用的,啊啊啊!看不完的书怎么破!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媒介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所著,整本书从社会媒介学的角度着手深入而详细的考察了美国新闻事业的变迁史,并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解释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新闻业的影响。
《发掘新闻》开创了美国新闻业研究的一种新的角度,社会媒介学角度,何谓社会媒介学,实质其实就是探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在《发掘新闻》中有所研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于媒介的影响,就是典型的社会媒介学角度的研究。
作者舒德森自己在序言中是这样来简单解释为何这本书能够广为流传的原因的,“它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某物——美国新闻业的客观性规范如何从无到有的故事”,而他讲述的“客观性”的从无到有是充分融入到美国的新闻史当中去的,美国的新闻史的一路发展也可以说是新闻业客观性的一路发展历程,正因为客观性的产生和发展,美国的新闻业也逐渐走上了正轨,走上了符合现代新闻发展的轨道。舒德森将客观性的发展融入到了美国新闻史中来一起阐述,从19世纪30年代以前的毫不关心客观性问题只为政党服务到之后对于客观性的强调和重视以及到20世纪以后对于客观性的所产生的忧虑和质疑,客观性的发展无一不融进了美国新闻发展史中。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分为五章,五章分别是五个不同时期的报业的发展概述。
首先,第一章名为平等主义时代的美国新闻革命:便士报。在这章中着重讲述了便士报的产生和如何发展成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以及便士报对于美国报业的历史性革命。19世纪30年代以前,媒体拥有着中产阶级特质、狭隘的地方观念、贪求个人利益等等缺点,大部分报纸报道的主要是政治内容,“政治性报纸侧重于对全国性政治内容的报道,财源主要来自于政党、党内派系或有志竞选公职的候选人”,正是因为当时的报纸都是由这些政党或者个人所赞助,因而政党主导了社论的方向,报纸的政治立场鲜明并且煽动性浓重。便士报便是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出现,成为美国新闻业“商业革命”的报业典范。便士报顾名思义就是只卖一便士的报纸,经济独立并且不依靠政党。这在当时改变了只有富人阶级才能买得起报纸的情况,并且开始真正面向社会大众以新闻为主,由于经济独立,便士报依靠的是大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便士报所代表的当时美国的新型报纸极大的改善了报纸的经济结构,奠定了近代报业的基础。在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推动了报业的迅速发展,报纸数量的剧增呢?
在这一章中,舒德森也以便士报的兴起和繁盛引出了这个时期美国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其中包含三个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印刷业和造纸术的产生极大的增加了报纸的发行量;识字率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普通民众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第三个则认为“报纸的历史是一种自然史,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渐进演化进程”。
第二章的标题为讲故事:1880年后新闻业成为一种职业。舒德森以新闻史上一起重要事件为引,由此揭示出19世纪90年代新闻业的一大特征——记者有史以来首次在报业世界扮演了主角。在19世纪90年代末的美西战争中,威廉赫斯特主办的《纽约世界报》在检查西班牙警察搜查古巴女乘客一事上出现了与事实相偏颇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西班牙的残暴。从此次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中,美国才真正开始产生了新闻客观的理念,也就是俗称的新闻“客观性”。
报纸的报道开始要求事实与观点分开,力求报道的客观与真实,记者也逐渐开始职业化,受过高等大学教育的年轻记者逐渐开始取代思想古板的老一辈记者,频繁出入于记者俱乐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批判,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记者的行业标准。然而这时所产生的一个矛盾便是新老两代记者之间对于报道的不同意见。“记者必须像机器一样报道新闻,不许有偏见,不许有色彩,不许有风格。所有的文章千篇一律。”老一辈记者的这些要求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记者来说无疑是刻板的,他们的新闻理想往往是力求生动鲜活的报道新闻,并且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新闻。这对于美国新闻业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进步,客观性的要求开始步入了正规,报业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由一人独自承担所有事务,而是由正式的记者来担任报道的任务。
接下来的第三章主要讲的是19世纪90年代的两类新闻,分别是以普利策主办的《世界报》为代表的故事化报道以及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信息化报道。
其中普利策主办的《世界报》为新闻业带来了历史性的转变,其在娱乐上充分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周日版报纸的出现不仅能够吸引普通读者,并且在女性专版上也起到了先锋作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因此《世界报》在女性专栏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在当时还热衷于报道城市生活来吸引农村读者并且为他们勾画出城市生活的美好蓝图。
而与《世界报》相反的则是《纽约时报》,这是一份建立了新闻业标准的报纸,舒德森是这样写的,“1896年后《时报》的崛起有两大原因,首先,《时报》在自我宣传时强调的是‘庄重’,而并非新闻报道、确性或政治立场。其次,奥克斯接掌《时报》两年后,报价从3分降到了1分,发行量有了一次飞跃。”《纽约时报》于《世界报》这两种分别代表着两类不同新闻的报纸,体现了20世纪初高雅与低俗文化的冲突以及精英阶层与底层的冲突,由于这样激烈的冲突,在没有既定标准的新闻业中,客观性更加成为民众和报业所狂热追求的东西。
最后的四五章从客观性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到客观性与新闻管理和批判文化,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是围绕客观性产生后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而进行的阐述。首先谈的是一战之后的新闻业,一战之后“客观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普遍而有效的标准,它建立在事实和价值完全分割的基础上”,而新闻媒体普遍强调报道要事实和价值分开,使得客观性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
20世纪30年代,社会在民主和市场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民主方面,人们对于民主和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悲观情绪,其来源主要是20年代公众对于人性、传统价值和知识获取的怀疑;在市场方面,股份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产生了。这个时期的美国,由于公关公司和宣传的兴起,事实开始逐渐在新闻中没落。《纽约世界报》的弗兰克就于1919年评述说:“现在究竟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很多直接的新闻渠道都已被堵死,呈献给公众的信息要通过公关代理的第一手过滤。”
正如现在的媒体通稿一样,这些都不是出自记者的手笔因此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单纯吹捧公司或者集团的宣传稿而已。因此民众对此产生了不满和怀疑,在这个基础上,评论和专栏才有机会逐渐兴起,因为评论和专栏相对于普通的新闻来说更能够表达记者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民众也更有可能接触到客观真实的新闻事件并对此进行思考。
最后的第五章讲的是客观性、新闻管理与批判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客观性”成为了侮辱性的词汇,专业主义的目标本身受到了质疑,客观报道所营造出的社会现实拒绝审视威权和特权的基本结构,年轻一派的记者希望在报纸上展现热情,抒发个人风格成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挑战。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对于新闻客观性的追求不再只是要求简单直接的报道新闻,并且要求在真实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个更为复杂的世界。“伪事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又开始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控制和操控,在“伪事件”之后,记者们开始意识到新闻自由是不能够被束缚的,在这个时期,批判文化兴起了,原有的陈旧的仅仅只是简单报道新闻的模式被打破,调查性报道不断激励着记者们去为真实奋斗。
整本书分成的这五个部分,其实主要概括来说就是美国新闻客观性的一个发展史,从根本不讲究客观只为政党服务到追求客观性,再到之后的不再只是追求简单的客观性而是在新闻中讲故事,再到最后的主张没有绝对的客观,追求带有主观性的客观。整个过程也可以说是美国新闻史的不断磨合和进步。从美国新闻报业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深入一点来思考当下中国新闻界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新闻传播早已不是仅仅依靠纸质媒体又或者是电视媒体的传播了,自媒体的兴起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新闻的人,因此新闻的客观性更加成为现代传播的一个问题,究竟我们要追求的是怎样的客观性。是像舒德森在《发掘新闻》中所写到的那样追求带有主观性的客观,还是就单纯的客观性,这无疑都是要去思考的命题。而当代中国对于新闻的教育目前为止我接触到的还是大量的强调客观性,对比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对于新闻客观性的质疑和对调查性报道的追求,当前中国在新闻教育上显然是稍有不足的。
我个人来看,仅仅只是强调客观和真实的新闻教育并不是真正成功的新闻教育,如何在这个自媒体流行的时代发掘出对于新闻教育新的突破口,符合这个时代媒介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则是中国的新闻教育真正应该做到的。好的新闻,除了拥有真实的事件和客观的报道,更需要合乎道德和事实的观点作为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