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2-inode、find、用户管理&磁盘管理

文章目录

      • centos7.0开始默认文件系统是xfs,centos6是ext4,centos5是ext3
      • 补充:
      • inode
        • inode的大小
        • inode的特殊作用
      • find命令
        • find命令配合使用exec和xargs可以使用户对所匹配到的文件执行几乎所有的命令。
        • 借助-exec选项与其他命令结合使用
        • find的ok操作
        • find与xargs
      • linux与windows互传文件
      • 用户管理
          • 用户配置文件:/etc/passwd
          • 密码配置文件:/etc/shadow
          • 用户组配置文件/etc/group
        • useradd 添加新用户
        • 删除账号userdel
        • 修改账号信息 usermod
        • 修改用户密码passwd
        • 用户组管理的命令
          • groupadd 增加用户组
          • 删除用户组 groupdel
          • 修改用户组信息 groupmod
          • 切换用户组以拥有附加组的权限newgrp
      • sudo授权命令
      • 限制root远程登录
      • 磁盘管理
        • df 查看挂载磁盘信息
        • du 查看目录或文件信息
        • fdisk磁盘分区,用户小于2T的分区
      • 磁盘检验fsck(file system check)用来检查和维护不一致的文件系统。
        • 磁盘挂载与卸除

centos7.0开始默认文件系统是xfs,centos6是ext4,centos5是ext3

补充:

[root@localhost ~]#  blkid /dev/sda1          ##查看文件系统类型
/dev/sda1: UUID="d08ca81a-a92a-4bd1-a443-d06c429f0c53" TYPE="xfs" 

inode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
文件的字节数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文件的Group ID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文件的时间戳,3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链接数:有多少个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 用stat查看文件的inode信息:
[root@localhost ~]# stat anaconda-ks.cfg 
  File: ‘anaconda-ks.cfg’
  Size: 1263      	Blocks: 8          IO Block: 4096   regular file
Device: fd00h/64768d	Inode: 33574979    Links: 1
Access: (0600/-rw-------)  Uid: (    0/    root)   Gid: (    0/    root)
Context: system_u:object_r:admin_home_t:s0
Access: 2019-01-28 20:12:35.790987670 +0800
Modify: 2019-01-28 20:12:35.792987670 +0800
Change: 2019-01-28 20:12:35.792987670 +0800
 Birth: -

==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的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中。

inode的大小

硬盘会在格式化的时候自动分成数据区inode区,

  •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

  • 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查到128MB,占整块磁盘的12.8%。

  • 可以用df -i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和使用量和总量:

    • 文件系统如何存取文件20190112-inode、find、用户管理&磁盘管理_第1张图片

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

find命令

  • 搜索文件和目录
  • 语法:find (选项)(参数)
  • find path -option[-exec -ok command] {} /:

pathname: find所查找的目录路径
-exec:find对匹配的文件执行该参数所给出的shell命令

[root@localhost ~]# find / -name "ana*"    ##根据文件名查找文件,使用-iname参数忽略大小写:
[root@localhost ~]# find . -iname "ana*"
./anaconda-ks.cfg
./ANASDSD
[root@localhost ~]# find .  -name "*.txt" - -name "*.pdf"   ##匹配txt文件和pdf文件
[root@localhost ~]# find . -type f  -name "ssh*"   ##匹配该目录下以ssh开头的普通文件
[root@localhost ~]# find . -type f -atime +30     ##匹配超过30天的文件
./.bash_logout
[root@localhost ~]# find . -type f -size +100M   ##找出大于100M的文件,G,-100G小于100G,100G表示等于100G
[root@localhost ~]# find . -name ANASDSD -delete    ##删除名为ANASDSD的文件
[root@localhost ~]# find . -type f -perm 644   #根据权限匹配文件
./.bash_logout
[root@localhost ~]# find . -type f ! -perm 644    ## !取反
[root@localhost ~]# find . -type f -user root   ## 根据属主匹配

20190112-inode、find、用户管理&磁盘管理_第2张图片

find命令配合使用exec和xargs可以使用户对所匹配到的文件执行几乎所有的命令。

借助-exec选项与其他命令结合使用

  • exec选项后面跟随着所要执行的命令或脚本,然后是一对儿{ },一个空格和一个\,最后是一个分号。
找出当前目录下所有root的文件,并把所有权更改为用户oracle
[root@localhost ~]# find .-type f -user root -exec chown oracle {} \;
找出以pdf结尾的文件并删除
[root@localhost ~]# find . -name *.pdf -exec rm -rf {} \;
找出当前目录下所有.txt文件并以“File:文件名”的形式打印出来
find . -type f -name "*.txt" -exec printf "File: %s\n" {} \;
因为单行命令中-exec参数中无法使用多个命令,以下方法可以实现在-exec之后接受多条命令
-exec ./text.sh {} \;

find的ok操作

-ok和-exec行为一样,不过它会给出提示,让用户决定是否执行相应的操作。
找出自己家目录下所有的.txt文件并删除
[root@oracledb ~]# find $HOME/. -name “*.txt” -ok rm -f {} ;
< rm … /root/./log1.txt > ? y
< rm … /root/./study/dir2/test.txt > ? y
< rm … /root/./log.txt > ? y
[root@oracledb ~]#

find与xargs

在使用find命令的-exec选项处理匹配到的文件时, find命令将所有匹配到的文件一起传递给exec执行。但有些系统对能够传递给exec的命令长度有限制,这样在find命令运行几分钟之后,就会出现溢出错误。错误信息通常是“参数列太长”或“参数列溢出”。这就是xargs命令的用处所在,特别是与find命令一起使用。

find命令把匹配到的文件传递给xargs命令,而xargs命令每次只获取一部分文件而不是全部,不像-exec选项那样。这样它可以先处理最先获取的一部分文件,然后是下一批,并如此继续下去。

在有些系统中,使用-exec选项会为处理每一个匹配到的文件而发起一个相应的进程,并非将匹配到的文件全部作为参数一次执行;这样在有些情况下就会出现进程过多,系统性能下降的问题,因而效率不高;而使用xargs命令则只有一个进程。另外,在使用xargs命令时,究竟是一次获取所有的参数,还是分批取得参数,以及每一次获取参数的数目都会根据该命令的选项及系统内核中相应的可调参数来确定。

来看看xargs命令是如何同find命令一起使用的,并给出一些例子。

查找系统中的每一个普通文件,然后使用xargs命令来测试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文件
find . -type f -print | xargs file
在整个系统中查找内存信息转储文件(core dump) ,然后把结果保存到/tmp/core.log 文件中:

find / -name "core" -print | xargs echo "" >/tmp/core.log
用grep命令在所有的普通文件中搜索hostname这个词

find . -type f -print | xargs grep "hostname"
删除3天以前的所有东西

find . -ctime +3 -exec rm -rf {} \;
find ./ -mtime +3 -print|xargs rm -f –r
删除文件大小为零的文件

find ./ -size 0 | xargs rm -f &

linux与windows互传文件

  • yum install -y lrzsz
  • linux向window传输文件: #sz 2.txt
  • windows让linux传输文件:# rz

用户管理

用户配置文件:/etc/passwd
# cat /etc/passwd
root:\x:0:0:Superuser:/:
daemon:\x:1:1:System daemons:/etc:
bin:\x:2:2:Owner of system commands:/bin:
sys:\x:3:3:Owner of system files:/usr/sys:
adm:\x:4:4:System accounting:/usr/adm:
uucp:\x:5:5:UUCP administrator:/usr/lib/uucp:
auth:\x:7:21:Authentication administrator:/tcb/files/auth:
cron:\x:9:16:Cron daemon:/usr/spool/cron:
listen:\x:37:4:Network daemon:/usr/net/nls:
lp:\x:71:18:Printer administrator:/usr/spool/lp:
sam:\x:200:50:Sam san:/usr/sam:/bin/sh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etc/passwd中一行记录对应着一个用户,每行记录又被冒号(:)分隔为7个字段,其格式和具体含义如下:
用户名:密码:用户标识号:组标识号:注释性描述:主目录:登录Shell

2)“口令”一些系统中,存放着加密后的用户口令字。
虽然这个字段存放的只是用户口令的加密串,不是明文,但是由于/etc/passwd文件对所有用户都可读,所以这仍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现在许多Linux 系统(如SVR4)都使用了shadow技术,把真正的加密后的用户口令字存放到/etc/shadow文件中,而在/etc/passwd文件的口令字段中只存放一个特殊的字符,例如“x”或者“*”。
3)“用户标识号”是一个整数,系统内部用它来标识用户。
一般情况下它与用户名是一一对应的。如果几个用户名对应的用户标识号是一样的,系统内部将把它们视为同一个用户,但是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口令、不同的主目录以及不同的登录Shell等。
通常用户标识号的取值范围是0~65 535。0是超级用户root的标识号,1~99由系统保留,作为管理账号,普通用户的标识号从100开始。在Linux系统中,这个界限是500。
4)“组标识号”字段记录的是用户所属的用户组
它对应着/etc/group文件中的一条记录。
5)“注释性描述”字段记录着用户的一些个人情况
例如用户的真实姓名、电话、地址等,这个字段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在不同的Linux 系统中,这个字段的格式并没有统一。在许多Linux系统中,这个字段存放的是一段任意的注释性描述文字,用做finger命令的输出。
6)“主目录”,也就是用户的起始工作目录。
它是用户在登录到系统之后所处的目录。在大多数系统中,各用户的主目录都被组织在同一个特定的目录下,而用户主目录的名称就是该用户的登录名。各用户对自己的主目录有读、写、执行(搜索)权限,其他用户对此目录的访问权限则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7)用户登录后,要启动一个进程,负责将用户的操作传给内核,这个进程是用户登录到系统后运行的命令解释器或某个特定的程序,即Shell
Shell是用户与Linux系统之间的接口。Linux的Shell有许多种,每种都有不同的特点。常用的有sh(Bourne Shell), csh(C Shell), ksh(Korn Shell), tcsh(TENEX/TOPS-20 type C Shell), bash(Bourne Again Shell)等。
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系统情况和用户习惯为用户指定某个Shell。如果不指定Shell,那么系统使用sh为默认的登录Shell,即这个字段的值为/bin/sh。
用户的登录Shell也可以指定为某个特定的程序(此程序不是一个命令解释器)。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限制用户只能运行指定的应用程序,在该应用程序运行结束后,用户就自动退出了系统。有些Linux 系统要求只有那些在系统中登记了的程序才能出现在这个字段中。
8)系统中有一类用户称为伪用户(psuedo users)。
这些用户在/etc/passwd文件中也占有一条记录,但是不能登录,因为它们的登录Shell为空。它们的存在主要是方便系统管理,满足相应的系统进程对文件属主的要求。
常见的伪用户如下所示:

伪 用 户 含 义
bin 拥有可执行的用户命令文件
sys 拥有系统文件
adm 拥有帐户文件在这里插入代码片
uucp UUCP使用
lp lp或lpd子系统使用
nobody NFS使用
密码配置文件:/etc/shadow
[root@localhost ~]# cat /etc/shadow
root:$6$BG.fMChq7l/k819Z$IC.Cl.6/2XN129z.t3yUd42SIKYtSHIcP8cYfo9ANs1rVE7xr.GcY07qZE.ZxHvWa8qXL2zNTGncOQB.3eMy4.::0:99999:7:::
bin:*:17110:0:99999:7:::

登录名:加密口令:最后一次修改时间:最小时间间隔:最大时间间隔:警告时间:不活动时间:失效时间:标志

  1. "登录名"是与/etc/passwd文件中的登录名相一致的用户账号
  2. "口令"字段存放的是加密后的用户口令字,长度为13个字符。如果为空,则对应用户没有口令,登录时不需要口令;如果含有不属于集合 { ./0-9A-Za-z }中的字符,则对应的用户不能登录。
  3. "最后一次修改时间"表示的是从某个时刻起,到用户最后一次修改口令时的天数。时间起点对不同的系统可能不一样。例如在SCO Linux 中,这个时间起点是1970年1月1日。
  4. "最小时间间隔"指的是两次修改口令之间所需的最小天数。
  5. "最大时间间隔"指的是口令保持有效的最大天数。
  6. "警告时间"字段表示的是从系统开始警告用户到用户密码正式失效之间的天数。
  7. "不活动时间"表示的是用户没有登录活动但账号仍能保持有效的最大天数。
  8. "失效时间"字段给出的是一个绝对的天数,如果使用了这个字段,那么就给出相应账号的生存期。期满后,该账号就不再是一个合法的账号,也就不能再用来登录了。
用户组配置文件/etc/group
  • 将用户分组是Linux 系统中对用户进行管理及控制访问权限的一种手段
  • 每个用户都属于某个用户组;一个组中可以有多个用户,一个用户也可以属于不同的组。
  • 当一个用户同时是多个组中的成员时,在/etc/passwd文件中记录的是用户所属的主组,也就是登录时所属的默认组,而其他组称为附加组。
  • 用户要访问属于附加组的文件时**,必须首先使用newgrp命令使自己成为所要访问的组中的成员。**
  • 用户组的所有信息都存放在/etc/group文件中。此文件的格式也类似于/etc/passwd文件,由冒号(:)隔开若干个字段,这些字段有:
    组名:口令:组标识号:组内用户列表
  1. "组名"是用户组的名称,由字母或数字构成。与/etc/passwd中的登录名一样,组名不应重复。
  2. "口令"字段存放的是用户组加密后的口令字。一般Linux 系统的用户组都没有口令,即这个字段一般为空,或者是*。
  3. "组标识号"与用户标识号类似,也是一个整数,被系统内部用来标识组。
  4. 组内用户列表"是属于这个组的所有用户的列表/b],不同用户之间用逗号(,)分隔。这个用户组可能是用户的主组,也可能是附加组。
    /etc/group文件的一个例子如下:

[root@localhost ~]# cat /etc/group

# cat /etc/group
root:x:0: 
bin:x:1: 
daemon:x:2: 
sys:x:3: 
adm:x:4: 
tty:x:5: 
disk:x:6:

useradd 添加新用户

语法:useradd 选项 用户名
选项:

  • -r:建立系统账号

  • -c指定一段注释描述

  • -d 目录 指定用户家目录

  • -g 用户组 指定用户的主组

  • -G 用户组 指定用户的附加组

  • -s shell文件 指定用户的登录shell

  • -u用户号 指定用户的用户号,如果同时又-o选项,可以重复使用其他用户的标识号

  • -M 创建用户的时候不创建家目录。用于创建不可登录的用户时使用。
    eq:

    \# useradd -s /bin/sh -g group –G adm,root gem
    

此命令新建了一个用户gem,该用户的登录Shell是 /bin/sh,它属于group用户组,同时又属于adm和root用户组,其中group用户组是其主组。
这里可能新建组:#groupadd group及groupadd adm
增加用户账号就是在/etc/passwd文件中为新用户增加一条记录,同时更新其他系统文件如/etc/shadow, /etc/group等。

Linux提供了集成的系统管理工具userconf,它可以用来对用户账号进行统一管理。

删除账号userdel

  • 常用:userdel -r zll ### -r把用户的家目录一起删除

修改账号信息 usermod

  • 修改用户账号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用户的有关属性,如用户号、主目录、用户组、登录Shell等。
    常用的选项包括-c, -d, -m, -g, -G, -s, -u以及-o等,这些选项的意义与useradd命令中的选项一样,可以为用户指定新的资源值。
    另外,有些系统可以使用选项:-l 新用户名
    这个选项指定一个新的账号,即将原来的用户名改为新的用户名。
    例如:
    \# usermod -s /bin/ksh -d /home/z –g developer sam
    此命令将用户sam的登录Shell修改为ksh,主目录改为/home/z,用户组改为developer。

修改用户密码passwd

  • 超级用户可以为自己和其他用户指定口令,普通用户只能用它修改自己的口令。
  • passwd 选项 用户名
    可使用的选项:
    -l 锁定口令,即禁用账号。
    -u 口令解锁。
    -d 使账号无口令。
    -f 强迫用户下次登录时修改口令。
    如果默认不跟用户名,则修改当前用户的口令。

用户组管理的命令

groupadd 增加用户组
  • groupadd 选项 用户组
    可以使用的选项有:
    -g GID 指定新用户组的组标识号(GID)。
    -o 一般与-g选项同时使用,表示新用户组的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实例1:
# groupadd group1
此命令向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组group1,新组的组标识号是在当前已有的最大组标识号的基础上加1。
实例2:
# groupadd -g 101 group2
此命令向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组group2,同时指定新组的组标识号是101。

删除用户组 groupdel
  • groupdel group1
修改用户组信息 groupmod
  • groupmod 选项 用户组
    常用的选项有:
    -g GID 为用户组指定新的组标识号。
    -o 与-g选项同时使用,用户组的新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n新用户组 将用户组的名字改为新名字

实例1:
# groupmod -g 102 group2
此命令将组group2的组标识号修改为102。实例2:
# groupmod –g 10000 -n group3 group2
此命令将组group2的标识号改为10000,组名修改为group3。

切换用户组以拥有附加组的权限newgrp

$ newgrp root
这条命令将当前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组,此时则拥有了root组的权限。前提条件是root用户组确实是该用户的主组或附加组。

sudo授权命令

  • 配置文件:/etc/sudoers
  • 配置:#visudo打开配置文件,在“root ALL=(ALL) ALL”这行后面加一行:zll ALL=(ALL) ALL
  • 例五:练习用户组在/etc/sudoers中写法;
    如果用户组出现在/etc/sudoers 中,前面要加%号,比如%beinan ,中间不能有空格;%beinan ALL=/usr/sbin/,/sbin/
    如果我们在 /etc/sudoers 中加上如上一行,表示beinan用户组下的所有成员,在所有可能的出现的主机名下,都能切换到root用户下运行 /usr/sbin和/sbin目录下的所有命令;
  • 实例六:练习取消某类程序的执行:
    取消程序某类程序的执行,要在命令动作前面加上!号; 在本例中也出现了通配符的的用法;
    beinan ALL=/usr/sbin/
    ,/sbin/*,!/usr/sbin/fdisk
    注:把这行规则加入到/etc/sudoers中;但您得有beinan这个用户组,并且beinan也是这个组中的才行;
    本规则表示beinan用户在所有可能存在的主机名的主机上运行/usr/sbin和/sbin下所有的程序,但fdisk 程序除外

限制root远程登录

编辑/etc/ssh/sshd_config
把#PermitRootLogin yes修改为:
PermitRootLogin no
重启sshd服务
systemctl restart sshd.service

磁盘管理

df 查看挂载磁盘信息

  • -i查看inode状态,如已使用100%,即使还有磁盘空间也会提示空间已满。
  • -h 使用单位显示(便于阅读的单位)
  • -m以MB为单位显示

du 查看目录或文件信息

  • -a 把文件和目录大小都列出来;
  • -b 以B为单位输出;
  • -k 以KB为单位输出;
  • -m 以MB为单位输出;
  • -h 系统自动调节单位输出;
  • -s 只列出目录总和;

fdisk磁盘分区,用户小于2T的分区

  • -l 列出磁盘及分区表
  • 不加参数,则可给给该磁盘进行分区
[root@www ~]# fdisk /dev/hdc <==仔细看,不要加上数字喔!
The number of cylinders for this disk is set to 5005.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but this is larger than 1024,and could in certain setups cause problems with:1) software that runs at boot time (e.g., old versions of LILO)2) booting and partitioning software from other OSs(e.g., DOS FDISK, OS/2 FDISK)Command (m for help): <==等待你的输入!
输入 m 后,就会看到底下这些命令介绍
Command (m for help): m <== 输入 m 后,就会看到底下这些命令介绍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删除一个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新增一个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在屏幕上显示分割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不储存离开fdisk程序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将刚刚的动作写入分割表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离开 fdisk 时按下 q,那么所有的动作都不会生效!相反的, 按下w就是动作生效的意思。

Command (m for help): p <== 这里可以输出目前磁盘的状态
Disk /dev/hdc: 41.1 GB, 41174138880 bytes <==这个磁盘的文件名与容量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5005 cylinders <==磁头、扇区与磁柱大小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每个磁柱的大小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dev/hdc1 * 1 13 104391 83 Linux/dev/hdc2 14 1288 10241437+ 83 Linux/dev/hdc3 1289 1925 5116702+ 83 Linux/dev/hdc4 1926 5005 24740100 5 Extended/dev/hdc5 1926 2052 1020096 82 Linux swap / Solaris# 装置文件名 启动区否 开始磁柱 结束磁柱 1K大小容量 磁盘分区槽内的系统

Command (m for help): q
想要不储存离开吗?按下 q 就对了!不要随便按 w 啊!
使用 p 可以列出目前这颗磁盘的分割表信息,这个信息的上半部在显示整体磁盘的状态。磁盘格式化
  • 磁盘分割完毕后自然就是要进行文件系统的格式化,格式化的命令非常的简单,使用 mkfs(make filesystem) 命令。
    语法:
    mkfs [-t 文件系统格式] 装置文件名
    选项与参数:
    -t :可以接文件系统格式,例如 ext3, ext2, vfat 等(系统有支持才会生效)

实例 1查看 mkfs 支持的文件格式
[root@www ~]# mkfs[tab][tab]
mkfs mkfs.cramfs mkfs.ext2 mkfs.ext3 mkfs.msdos mkfs.vfat
将分区 /dev/hdc6(可指定你自己的分区) 格式化为 ext3 文件系统:

[root@www ~]# mkfs -t ext3 /dev/hdc6
mke2fs 1.39 (29-May-2006)Filesystem label= <==这里指的是分割槽的名称(label)
OS type: LinuxBlock size=4096 (log=2) <==block 的大小配置为 4K
Fragment size=4096 (log=2)251392 inodes, 502023 blocks <==由此配置决定的inode/block数量25101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0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1589939216 block groups
32768 blocks per group, 32768 fragments per group15712 inodes per group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Creating journal (8192 blocks): done <==有日志记录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4 mounts or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这样就创建起来我们所需要的 Ext3 文件系统了!简单明了!

磁盘检验fsck(file system check)用来检查和维护不一致的文件系统。

若系统掉电或磁盘发生问题,可利用fsck命令对文件系统进行检查。
语法:
fsck [-t 文件系统] [-ACay] 装置名称
选项与参数:
-t : 给定档案系统的型式,若在 /etc/fstab 中已有定义或 kernel 本身已支援的则不需加上此参数
-s : 依序一个一个地执行 fsck 的指令来检查
-A : 对/etc/fstab 中所有列出来的 分区(partition)做检查
-C : 显示完整的检查进度
-d : 打印出 e2fsck 的 debug 结果
-p : 同时有 -A 条件时,同时有多个 fsck 的检查一起执行
-R : 同时有 -A 条件时,省略 / 不检查
-V : 详细显示模式
-a : 如果检查有错则自动修复
*
-r : 如果检查有错则由使用者回答是否修复
*
-y : 选项指定检测每个文件是自动输入yes,在不确定那些是不正常的时候,可以执行 # fsck -y 全部检查修复。

实例 1
查看系统有多少文件系统支持的 fsck 命令:

[root@www ~]# fsck[tab][tab]
fsck fsck.cramfs fsck.ext2 fsck.ext3 fsck.msdos fsck.vfat实例 2
强制检测 /dev/hdc6 分区:

[root@www ~]# fsck -C -f -t ext3 /dev/hdc6
fsck 1.39 (29-May-2006)
e2fsck 1.39 (29-May-2006)Pass 1: Checking inodes, blocks, and sizes
Pass 2: Checking directory structure
Pass 3: Checking directory connectivity
Pass 4: Checking reference counts
Pass 5: Checking group summary information
vbird_logical: 11/251968 files (9.1% non-contiguous), 36926/1004046 blocks
如果没有加上 -f 的选项,则由于这个文件系统不曾出现问题,检查的经过非常快速!若加上 -f 强制检查,才会一项一项的显示过程。

磁盘挂载与卸除

Linux 的磁盘挂载使用 mount 命令,卸载使用 umount 命令。
磁盘挂载语法:
mount [-t 文件系统] [-L Label名] [-o 额外选项] [-n] 装置文件名 挂载点实例 1
用默认的方式,将刚刚创建的 /dev/hdc6 挂载到 /mnt/hdc6 上面!
[root@www ~]# mkdir /mnt/hdc6
[root@www ~]# mount /dev/hdc6 /mnt/hdc6
[root@www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中间省略…/dev/hdc6 1976312 42072 1833836 3% /mnt/hdc6
磁盘卸载命令 umount 语法:
umount [-fn] 装置文件名或挂载点
选项与参数:

  • -f :强制卸除!可用在类似网络文件系统 (NFS) 无法读取到的情况下;
  • -n :不升级 /etc/mtab 情况下卸除。
    卸载/dev/hdc6
    [root@www ~]# umount /dev/hdc6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