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叨

这几日在作业的现场奔来波去的,实在静不下心写什么。昨天还在车站图书室发现了一本有年月的小说,可以写上一篇,今天确实无以为继。好在心情还罢了,没有因此出现春天不该有的抑郁情绪。

今天天气预报讲要来沙尘暴了,想想又到了吃土的季节。小时候春天每每遇见这样的天气。记得第一次看到时,傻傻的问父母时,他们告诉我说老天爷下土啦。从此知道,这跟下雨一样,叫下土。

现在的天气预报获取方式再不是电视里,新闻联播之后的一时间,而是掌上移动终端——手机。手机里的获取方式也不是固定微信群通报的天气预报,而是朋友圈。各种新闻资讯的链接或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在朋友圈一览无遗,点开之间资讯尽在掌握。

现在大略知道了下土就是沙尘暴。在电影里时常可见沙尘的素材,“碟中谍”以沙尘暴为背景的汽车追逐首开先河,引得“红海行动”效仿坦克追逐战也以此为背景。看来这算是沙尘暴的有利一面了。

沙尘颗粒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等成岩矿物;以及云母、高岭土、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其成因还蛮复杂,科学家们从卫星成像和模型计算发现,在东北亚,这些沙尘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向东迁移,最终可以甚至可以漂洋过海抵达北美。

记得有一次看李宗盛的访谈录,他在创作音乐之初,深受北美风尚的影响。那么北美的朋友们若是喜欢李宗盛的“漂洋过海来看你”,可以躲在屋里透过玻璃窗边听边赏了。

其实沙尘还是危害性挺大的。弄脏车辆和衣物呀、低能见度导致航班取消和交通堵塞呀、农民伯伯种植的农作物受损啊、引发我们的呼吸系统和视力疾病啊、波及学校关闭停课啊、毁坏树木啊等等,蛮可怕的。

对我们工作来讲,沙尘暴还会掩埋铁路和设施。2010年到陕北工作的时候,知道我们的单位居然还有一个林木治沙的部门。

榆林火车站位于西沙,当地人起初都叫西沙火车站。有西自然有东,榆林城东边的那一片地域,当地称之为东沙。那时城市道路两旁种植着低矮的灌木草丛,裸露的地方是黄澄澄的沙子而不是黄土。

后来渐渐了解到榆林城就建在毛乌素沙漠的边上。也知道了榆林当地的气候在春夏秋冬不同的时间,虽有温暖、炎热、凉爽、寒冷的不一样,相同的都是干燥。

在榆林的城边,在接近榆林市铁路线路的两旁,时常看见建立树林的防风带,绿色网格在道路两旁沙丘上固定着,也知道了那是把匍匐植物和稻草以棋盘格形状埋入沙地,来减少地表风速的。

写到这里才发现自己居然以朋友圈的天气信息为引子,联想到自己对沙尘的理解,写了将近一千字。真是没想到沙尘暴还有如此功效,合十感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碎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