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846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湾区行动”已走过三周年,三年里,广佛在“聚拢”,深莞惠、中珠江、深中深珠都在深度融合,城市“合聚变”中,粤港澳向着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迭代。
近日,国家发改委又发布《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未来,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将实现1小时通达,南中国最为密集的交通网络将在珠江两岸诞生。
每当经过广州动物园,佛山青年吴佳琪都会记起,自己在四五岁来这时的那份激动。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为此爸爸妈妈提前准备了两三天,一路上转乘了四五趟车,“一直转车太累了,我在公交车上还打瞌睡,差点摔地上了”。
“到的可是很远的省城”,她第一次看到了老虎、大象、狮子,那次远行是她最早的儿时记忆。
(如今的广州中轴线全景)
时间来到2020年,当年那个“非常遥远”的广州动物园,现在是吴佳琪每天上下班必经之处。吴佳琪家住佛山祖庙,2000年前后去趟广州动物园,一路上要花费约三个小时。如今,同样起点和终点,坐地铁不过一个小时。
相比吴佳琪这些年轻人,老一辈对广佛距离感的“压缩”,体会更强烈。吴佳琪的姨婆(外婆的姐姐)几十年前“远嫁”广州芳村,在那个年代,三十公里的距离宛如一道鸿沟。就算有什么喜庆事情,大家也只是电话里道声祝福,一年也就相聚一次两次。现如今,每隔一阵,吴佳琪的妈妈就会带着她外婆到芳村去探望姨婆。
实际上,不仅是广佛在“聚拢”,深莞惠、中珠江、深中深珠都在深度融合,城市的“合聚变”,让粤港澳大湾区里的人走得越来越近了。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未来,随着这批城际铁路项目的建成,南中国最为密集的交通网络将在珠江两岸诞生。
(乘客们乘坐城际动车组列车从深圳出发前往广州)
2020 年,“湾区行动”已跨过三周年节点。历史没有重复,但会押着相同的韵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人们愈加关注这片土地将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作为“广佛候鸟”的吴佳琪,每天从佛山的家出发,乘坐广佛地铁到达广州的公司,仅需65分钟。同样在通往广州的地铁线路上,佛山女青年张萌萌也享受着广佛同城的便利。
从佛山祖庙出发,乘坐地铁到广州珠江新城的写字楼,全程46公里,耗时75分钟,刚好是两节图书音频节目的时间。
(上班高峰期广州地铁的年轻人,智能手机已经成为通勤路上的标配)
“早高峰跨城上班,沿着广佛线前行,换乘后从始发站一路坐到广州CBD,比住在广州市中心挤地铁还要好。路程花费的时间正好坚持听书。”张萌萌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一年下来我已经听完了100多本世界名著。”
跨城通勤,双城上班。这是国际通称的“一小时生活圈”或“一小时都市圈”。根据世界级城市群的经验,核心城市或主城区的辐射效应,大致在交通一小时可通达的范围内。在许多经济学家的描绘中,年轻人会像纽约大都会的同龄人一样,白天在繁华的曼哈顿街区工作,下班后乘坐公共交通回到对岸新泽西舒适的家;有车一族则将驱车驶过布鲁克林大桥,欣赏海岸线的落日余晖。
如今,这样的愿景已在粤港澳大湾区逐步实现。上班族循环演绎的跨城生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里一道“风景线”。在珠三角地区,过去“远门亲戚”时不时来探亲、游玩才会走的这段旅程,如今只是上班族眼中再平常不过的线路。成千上万的粤港澳大湾区“双城候鸟”,撑起了各大地铁、高铁、跨城巴士的“早晚高峰”。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候车站)
除了张萌萌这样的“双城候鸟”外,越来越多人真切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便利。在深圳上班的苏珊珊,每周都会乘坐四十多分钟的高铁回到东莞,喝一碗妈妈煲的汤。有时候父母生日遇上工作日,她也能当晚回东莞和家人吃饭,第二天早上再回深圳上班。
因为工作的原因,吴佳琪和几个朋友在毕业后没有留在广州,分别到江门、珠海、深圳、佛山等周边城市发展。她记得当时大家都有些伤感,但朋友的一句话,让大家破涕而笑。“别难过,大家都在粤港澳大湾区。”
分离从来不易,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相见,确实不是什么难事了。吴佳琪时不时会和这群朋友约出来玩,大家从珠海、深圳、佛山等周边城市乘坐地铁、高铁前往广州市中心,跨城不过一两个小时。从午饭聊到晚饭,大家再各自回到自己的家。
更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不考虑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香港人进入珠三角地区,可能比进入香港市中心的街区还要便捷。
早在四五年前,家住新界西北角的“80 后”林恒一就发现,深圳的物理距离其实更近——从元朗的家里出发,坐跨境大巴到深圳前海,加上通关,大约花费一小时;而由于道路拥堵,从元朗的家到市中心的香港数码港,居然要耗掉两个多小时。疫情之前,乘着大巴跨境通勤,是这位物联网创业者的“深漂”日常。
粤港澳大湾区的半径,已然在“缩短”,未来还将进一步压缩。过去三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等“超级工程”陆续宣告通车运营,深中通道建设稳步推进。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近日的批复文件,到 2025 年,粤港澳大湾区还将新建成13个城际铁路和5个枢纽工程项目。
(港珠澳大桥香港段)
届时,该区域将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城市间地铁和公交线路的衔接,打通“断头路”等行动,也让城际交通的“毛细血管”更加顺畅,让“一小时生活圈”中的人们出行体验更加美好。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便利之余,体制上如何“软对接”同样很重要。过去三年,粤港澳三地之间、珠三角九座城市之间持续联动,打造制度上的“无边界”湾区。
身为广州企业的员工,张萌萌持有广州的医保卡,却可以在佛山的三甲医院进行异地结算。过去数年间,国家医保改革政策落地,跨城异地就医已经在珠三角一些城市逐步实现。以深圳为例,这座城市早在2018年7月就一口气与23家市外医院签订了医保服务协议,覆盖广州、惠州、东莞和珠海四座城市。
医保政策的衔接,让湾区城市之间的生活界限变得愈加模糊。教育资源的丰富,也让“跨城”生活有了更多保障。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等顶尖高校的筹建为标志,涵盖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校资源的教育生态圈将在珠江两岸崛起。国际寄宿制学校、国际一流大学在湾区诞生,将是意料之中的未来故事。在未来,张萌萌不必担忧,等她的小孩出生后,不管是在广州还是佛山,都将有好学校。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制度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在这片土壤上的奋斗者找到自己的归属。一些评论人士从深圳的城市标语得到灵感,向全球发出倡议,“来了,就是湾区人”。
早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企业家蔡冠森便提出“大湾区人”这样的身份表述。而在 2019 年全国两会的记者见面会上,香港青年的意见领袖、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家的扩大”,是“家的延伸”,是从“两居室”变成“叠层的别墅”,粤港澳的“主场色彩、主角地位”都特别明显。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艺术精品巡演启动)
提起“家”,大家可能会想到“团聚”、“在一起”。粤港澳三地同宗同源、地缘相近、文脉相亲,三地民众有着斩不断的“归宿感”。源自澳门的“葡挞”是广州茶楼必备的“四大天王”之一;以顺德菜为代表的广府菜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刺激着一代代香港人的味蕾;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和讲述“一家人齐齐整整”的 TVB 剧集,是粤港澳几代人共同的童年回忆。
另一层面,人们在“家”这个安心的环境下,自己总是能找到最舒服的状态。五年前,林恒一在深圳前海创建凝方科技并出任CEO,在这个“家”里找回了自己。
在香港,林恒一从小到大似乎都在接受某种规训——如同香港电影常说的台词一样,最理想的未来,不是当医生就是当律师。在这座以“现代服务”为荣耀的城市,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从事金融、医疗和律师行业;像林恒一这样从事互联网研发,被许多香港人视为“第二等选择”。来到了“创客之都”深圳后,林恒一发现,内地理工高校毕业生对创造新生事物有着和他同样的热情。在冒险者的创业乐园里,林恒一这样喜欢做“程序猿”的港澳青年,终于找到了身份的认同感。
(澳门青年在大湾区圆创业梦)
这种创造精神成就了今日的硅谷,也在当前的珠三角城市扩散。祖籍广东梅州的周运贤,早年在美国攻取博士学位,技术移民至澳门,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2015 年,他又以“澳门创业者”的身份回到了“老家广东”。他带进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跨境说”项目,正是如今互联网创业中大热的“反向电子商务”赛道。谈到他的项目,他说,“我们生于澳门,长于湾区”,而从广东客家人变成澳门人的他,正变成“湾区人”。
而在珠海斗门伟创力工厂上班的王建,是位来自湖南的80后小伙子,尽管不是生于粤港澳大湾区,但是同样能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家”里找到归属感,更安心地往前冲。
王建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自学,通过专升本的继续教育,拿到对外经贸大学本科文凭。通过再教育学习的提升,让王建拥有操控工业机器人的能力。他提到,有着学校氛围的工厂是他成长的关键。运动场、健身房、心理咨询室、宿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相亲、落户等个人问题也考虑解决,这种员工关怀让他更安心往上走。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认为,“湾区人”概念的好处,是人们不再以城市本位去思考,而是以最科学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选择就业、置业和生活的地区。这是“湾区人”拥有的自由权利。
王建来到粤港澳大湾区之前估计没有想到,自己会爱上这个“家”,更没想过会在此拥有自己的小家。王建的安家故事一点不新奇,过去数十年,数千万人从全国各地涌入珠三角,寻找财富、机会与梦想,如今湾区每年依然吸引着百万级的人口持续流入。移民们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到大城,湾区曾是他乡,却正在变成故乡。
他们选择在湾区扎根,买房、结婚、生子。“对于中国人来说,买房才意味着安定。”在东莞卖了近十年房子的万科资深销售何嘉峰说,“这五年,香港人买深圳、中山,深圳白领买临深片区都比较多。”一批批年轻人选择了这里,某种程度上也是看准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
(飞速发展的深圳,已经成为新中国的传奇之都)
数十年来,这篇土地上已经涌现出不少传奇的商业故事。创新意识与奋斗精神在这片土地不断萌芽,政策、资本、珠三角的土地和劳动力奇迹般融合,创造出人类经济史上的伟大奇迹。
1993 年,一位22岁香港青年至顺德开始国际物流生意。24年后,他的企业借壳上市,这位青年的个人持股市值也直逼李嘉诚,“王卫”和“顺丰控股”的名字自此在业界闻名。另一位到香港探亲的顺德人,将一种名为“电风扇”的电器带回家琢磨,开始凭借香港的技术和市场资讯生产家用电器。几十年后,又有多少人能料想到,何享健的这次探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美的控股创业史的开篇。
随着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深度调整,珠三角这个“世界制造业中心”,除了像以往拥有“手”和“脚”的功能(即装配生产能力和物流运输供应能力),还逐步完善了“躯干”和“大脑”,抢占高精尖材料、核心零部件、高端工业设计和工业互联网等硬科技舞台。
历史的车轮稳步向前,现如今命运向创新人才抛出橄榄枝,新一代的企业家与创客们没有浪费这个机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转向”中,政策导向与转移策略背景下,龙头企业们越加关注原有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升级与综合成本优势的发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浪潮也将“后浪们”推向时代舞台的中央。
在林恒一等年轻人之前,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汪滔,带着本科毕业设计在深圳南山创办大疆创新的故事,早已验证了这个趋势。此外,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柔性生产线,为华星光电生产出智能面板,引领全球显示器变革;帮助华为、OPPO、vivo等制造商装配出一部部智能手机,让珠三角地区成为智能手机行业的“宇宙中心”。
这也是王建们“立志成才”的更深层逻辑。2014 年前后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机器换人”运动在珠三角地区的大大小小企业上演。“机器换人”,并不是让工人下岗,而是让工业机器人承担更多搬运、上下物料、装配等简单重复的工作。而被替换下的人,或者像王建一样成为车间管理者,或者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搭档”。
(广东高新科技企业生产车间复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科技能级”提升,将大大加速制造业链条“手”和“脚”升级为“脑袋”和“躯干”的进程,给所在企业带来巨大机遇。“我当初决定把项目带来珠海横琴,是态度坚决,没有丝毫犹豫的,”周运贤回忆道,“我相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这一平台,能够给我们拥抱世界的机会。”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9》显示,从PCT 专利申请量看,深圳-香港已经成为仅次于“硅谷”的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这里有全球最强的制造业供应链,有香港这样全球融资的‘超级联系人’,广州这样的国际商贸中心,有深圳这样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东莞佛山等制造业之都,有高效的应用创新能力,还有庞大的中国市场去验证新技术,帮助企业产品迅速收集反馈、更新迭代。”珠海伟创力园区总经理李斌说。
“我非常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他强调。
而这,也是何嘉峰面对购房客户的口头禅。在给客户介绍房屋区位时,他往往还会加上一句——“无法想象没有大湾区的未来会怎么样。”
其实,这个问题无需假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已愈发明朗,像是从谷雨时节的萌芽,进入孕育果实的夏天。全球的目光汇聚在环珠江口,无数人期待,粤港澳之间进一步“推开心窗”,挑战无限可能的未来。
“来了,就是湾区人”。不用担心旅程孤独,每年有百万人从天南海北加入,等待相识相知。不用担心没有机会,这里有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总有心仪的城市和梦想的舞台。也不用担心落户安家跟房子,这里有开放的政策,通达的交通,包容的文化,更有足够多的选择——有面朝大海的诗意,湖居山景的静谧,也有人声鼎沸的烟火,灯火通明的热烈。
万家灯火,总有一盏为你点亮。
湾区2025,万科未来业主计划,邀您参与!
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未来业主卡。购房即可享最高2万的优惠,南方5省通用。(使用规则详见活动说明)
-欢迎观看-
(文中吴佳琪、张萌萌、王建、何嘉峰为化名,文中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领取未来业主卡↓↓
* 万科未来业主卡使用规则详见活动说明,此活动最终解释权属万科南方区域所有。
(本文为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