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卖部VS大品牌

现在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对面有条街,全是吃的,看看都有哪些品牌吧

小杨生煎、古田稻香、巫山烤全鱼、布莱德拖课(其实是bread talk,觉得这样叫有意思点)、星巴克、KFC、豪大大鸡排、萨莉亚、呷哺呷哺、麻辣香锅、快乐柠檬、兔当家、西树泡芙、正新鸡排(超难吃)

这些都是我吃过的,还有些啥品牌,记不太清了

这些品牌在这里的都超过2年了,应该都活的不错

吃货街的对面就是住的小区了

还有一些店,也活了超过两年,然而,这些店都不是品牌,全是“小卖部”。

这里的“小卖部”指的是小区楼下的小水果店、小商店、小餐厅、早餐店、包子店、小面馆、小五金店、小电器修理店多达上十家,它们也都活了两年以上了,目测都活的不错。

仅仅一条街道之隔,为什么店铺种类差距这么大?

这些小卖部靠什么活着?难道他们都没有成本吗?

我除了经常去水果店之外,其他的餐厅、小商店基本上没去过。

这些“小卖部”真的是门可罗雀,相比于对面那条街的门庭若市而言。

“它们”的价值在那里?

水果店对我来说,很方便,下班回家顺手就可以买点,老板人也不错。

方便,其他的也不懒,这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价值。

还有一家店,卖热干面的,在隔壁小区的外面,那里人流量很大,热干面的小摊位每天都是排起长队,我偶然会去吃一两次,味道还不错,湖北人总会想念一下家乡的味道。不过经常也会见很多外地人和上海人光顾。

好吃并且价格便宜,这是热干面摊位的价值。

突然发现一个现象,这家热干面的每天光顾人数可能超过了上面提到的许多品牌店。

这家热干面店,本质上是一家“小卖部”,没品牌,没有好的就餐环境,没有热情的服务员,没有卫生的餐具,只能打包,没有座位,并且还要排队。

如果那家水果店摆在那里,说不定也是生意兴旺。

为什么它能超过一些大品牌呢?而其他的小卖部却做不到?

用互联网的方法试着初步分析:

新客数=流量*转化率

GMV=新客数*留存率*客单价

所以

GMV=流量*转化率*新客数*留存率*客单价

流量就是人流量,这是一切的来源,没有人流,就没有接下来的生意。

如果店里的东西都买的很贵,人们都不来买,每个人都很难下第一单,那么就没有新客。

新客来了之后,如果东西不好吃,产品质量不行,下次就不来了,于是,留存率很低。

客人留下来之后,也经常过来,但是每次都是冲着你的便宜来的,客单价会很低,GMV上不来,利润上不去。

于是想到了这几点:

流量的价格应该是决定商铺的租金首要因素,其次是面积,如果遇到高流量,小面积,价格还是按照面积来算得商铺,就可以租了。

产品要好,要保证留存率。

定价要有层次,不能全部是低价,低价格可以有助于引流,但是不利于提升GMV。

服务态度好可以提升留存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卖部VS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