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原理--布隆过滤器

1.案例

如何高效判断元素w是否存在于集合A之中?首先想到的答案是,把集合A中的元素一个个放到哈希表中,然后在哈希表中查一下w即可。这样确实可以解决小数据量场景下元素存在性判定,但如果A中元素数量巨大,甚至数据量远远超过机器内存空间,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实现一个基于磁盘和内存的哈希索引当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另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借助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来实现。

布隆过滤器由一个长度为N的01数组array组成。首先将数组array每个元素初始设为0。对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w,做K次哈希,第i次哈希值对N取模得到一个index(i),即index(i)=HASH_i(w)%N,将array数组中的array[index(i)]置为1。最终array变成一个某些元素为1的01数组。

下面举个例子,如图所示,A={x, y, z},N=18,K=3。

image.png
初始化array=000000000000000000。对元素x,HASH_0(x)%N=1,HASH_1(x)%N=5,HASH_2(x)%N=13。
因此array=010001000000010000。对元素y,HASH_0(y)%N=4,HASH_1(y)%N=11,HASH_2(y)%N=16。
因此array=010011000001010010。对元素z,HASH_0(z)%N=3,HASH_1(y)%N=5,HASH_2(y)%N=11。
因此array=010111000001010010。最终得到的布隆过滤器串为:010111000001010010。

此时,对于元素w,K次哈希值分别为:
HASH_0(w)%N=4
HASH_1(w)%N=13
HASH_2(w)%N=15
可以发现,布隆过滤器串中的第15位为0,因此可以确认w肯定不在集合A中。
因为若w在A中,则第15位必定为1。

如果有另外一个元素t,K次哈希值分别为:
HASH_0(t)%N=5
HASH_1(t)%N=11
HASH_2(t)%N=13
我们发现布隆过滤器串中的第5、11、13位都为1,但是却没法肯定t一定在集合A中。

因此,布隆过滤器串对任意给定元素w,给出的存在性结果为两种:

•w可能存在于集合A中。
•w肯定不在集合A中。

当N取K*|A|/ln2时(其中|A|表示集合A元素个数),能保证最佳的误判率,所谓误判率也就是过滤器判定元素可能在集合中但实际不在集合中的占比。

举例来说,若集合有20个元素,K取3时,则设计一个N=3×20/ln2=87二进制串来保存布隆过滤器比较合适。

2.算法实现

布隆过滤器的代码实现很短,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BloomFilter {
    private int k;
    private int bitsPerKey;
    private int bitLen;
    private byte[] result;
    public BloomFilter(int k,int bitsPerKey) {
        this.k = k;
        this.bitsPerKey = bitsPerKey;
    }

    public byte[] generate(byte[][] keys) {
        assert keys != null;
        bitLen=keys.length * bitsPerKey;
        bitLen=((bitLen+7) / 8) << 3;
        bitLen=bitLen < 64 ? 64 : bitLen;
        result = new byte[bitLen >> 3];
        for ( int i=0; i < keys.length;i++){
            assert keys[i] != null;
            int h = Bytes.hash(keys[i]);
            for (int t=0; t < k; t++){
                int idx = (h % bitLen + bitLen) % bitLen;
                result[idx / 8] |= (1 << (idx % 8));
                int delta=(h >> 17) | (h << 15);
                h += delta;
            }
        }
        return result;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byte[] key) {
        assert result != null;
        int h=Bytes.hash(key);
        for (int t=0; t < k; t++) {
            int idx = ( h % bitLen + bitLen) % bitLen;
            if ((result[idx / 8] & (1 << (idx % 8))) == 0) {
                return false;
            }
            int delta=(h >> 17) | (h << 15);
            h += delta;
        }
        return true;
    }

}

有两个地方说明一下:

•在构造方法BloomFilter(int k, int bitsPerKey)中,k表示每个Key哈希的次数,bitsPerkey表示每个Key占用的二进制bit数,若有x个Key,则N=x*bitsPerKey。

•在实现中,对Key做k次哈希时,算出第一次哈希值h之后,可借助h位运算来实现二次哈希,甚至三次哈希。这样性能会比较好。

3.案例解答

有了布隆过滤器这样一个存在性判断之后,我们回到最开始提到的案例。把集合A的元素按照顺序分成若干个块,每块不超过64KB,每块内的多个元素都算出一个布隆过滤器串,多个块的布隆过滤器组成索引数据。为了判断元素w是否存在于集合A中,先对w计算每一个块的布隆过滤器串的存在性结果,若结果为肯定不存在,则继续判断w是否可能存在于下一个数据块中。若结果为可能存在,则读取对应的数据块,判断w是否在数据块中,若存在则表示w存在于集合A中;若不存在则继续判断w是否在下一个数据块中。这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4. HBase与布隆过滤器

正是由于布隆过滤器只需占用极小的空间,便可给出“可能存在”和“肯定不存在”的存在性判断,因此可以提前过滤掉很多不必要的数据块,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磁盘IO。HBase的Get操作就是通过运用低成本高效率的布隆过滤器来过滤大量无效数据块的,从而节省大量磁盘IO。

在HBase 1.x版本中,用户可以对某些列设置不同类型的布隆过滤器,共有3种类型。

• NONE:关闭布隆过滤器功能。
• ROW:按照rowkey来计算布隆过滤器的二进制串并存储。Get查询的时候,必须带rowkey,所以用户可以在建表时默认把布隆过滤器设置为ROW类型。
• ROWCOL:按照rowkey+family+qualif ier这3个字段拼出byte[]来计算布隆过滤器值并存储。如果在查询的时候,Get能指定rowkey、family、qualifier这3个字段,则肯定可以通过布隆过滤器提升性能。但是如果在查询的时候,Get中缺少rowkey、family、qualif ier中任何一个字段,则无法通过布隆过滤器提升性能,因为计算布隆过滤器的Key不确定。

文章基于《HBase原理与实践》一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hbase,布隆过滤器,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