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间,陆荣廷和广西的摇身一变

1911年,大清朝就快完了,广西这儿穷,这儿乱,这儿四处充斥着烟民赌民游民,这儿各地散兵游勇割据的景致都宣示着末世气象,在陆荣廷当上广西提督还没满半年,大清朝就听到了从武昌敲响的丧钟。对于革命,陆荣廷一无所知,他连中国字都认不得几个,当然对革命党鼓吹的洋玩意儿更是一窍不通,但是清廷快完了,这一点陆荣廷耳濡目染,是知道得真切的。陆荣廷能发家,靠的就是镇压叛乱,而正因为广西的叛乱赶不尽杀不绝,陆荣廷才能坐上广西提督的宝座——叛乱一茬接着一茬,不正说明大清朝快完了吗?武昌首难,天下大乱,陆荣廷虽身在广西,但外省的情形或多或少有所耳闻,这么个乱劲下,陆荣廷该如何自处呢?

陆荣廷混到今天这份上,功名富贵都是清廷所赐,按道理讲应该深念皇恩浩荡,肝脑涂地以为厚报,但是,陆荣廷显然不愿做清廷的孝子贤孙,为其殉葬。他不欠清廷的,他的富贵是自己一刀一枪提着脑袋换来的,为清廷卖命,他犯得上吗?因此,甭管外边闹成啥样,在搞清状况之前,陆荣廷所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只要手里有军队,他就什么都不怕。陆荣廷能一言不发稳坐太师椅,但革命党那帮人,没这资本,当然坐不住了。

广西革命党人有些着急上火,各地纷纷举旗,他们也不能甘于人后,但是真要跟晚清这帮官老爷干,拳头又不够硬——尤其跟陆荣廷这样的,晚清没少交手,结果如何也就不说了;要迅速响应起义,但又打不过人家,怎么办呢?当然只能将就一下,谈呗。也不能怪革命党人,没实力,就是做啥都不硬气,他们也不愿软弱妥协,但实力摆那里,不软弱,不妥协,不成啊。武昌起义后,就有革命党人来活动陆荣廷,意思就是让他搭伙一块儿干,陆荣廷当然不傻,清廷是真死还是假死,他还一时闹不明白,于是,小舅子谭浩明拿把大刀站旁边——演给清廷看,至于到底合不合作,陆荣廷没有明确表态。

当然了,晚清官僚没几个像陆荣廷一样硬气,能临危不乱,处乱不惊,在省城桂林的广西巡抚沈秉堃和布政使王芝祥就慌了,还没等革命党派人跟他们谈呢,他们自己就先找上门去了——不过也赖不着他们,革命党虽然不济,但他们更不济,他们都是文官,手里头没兵,有点乱也正常。革命党一看面子大了,巡抚都来了,他们本来就没信心干架,这回好了,想一块儿去了,那谈呗。谈判结果自然老爷还是老爷,推沈秉堃为都督,推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然后,革命党人得偿所愿,第一时间响应了革命,11月7日,广西宣布独立。

陆荣廷本来还对革命党所提的合作不置可否,生怕他们过河拆桥,这回一看革命党人是真心实意合作,他本人在南宁,桂林的革命党人还能抬举他当副都督,看来是童叟无欺了!不管清廷是真死还是假死,反正照这个架势,也是早晚得死,广西山高皇帝远,又怕怎的?先找条后路再说。于是,陆荣廷在得知桂林独立后,没两天,也在南宁开了个会,慷慨激昂发表了些针砭时弊的意见,然后高呼拥护共和,也就独立了。当然了,共和到底是啥玩意儿,陆荣廷懵懵懂懂,但也不妨,只要有诚意合作,喊几句口号还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儿?

陆荣廷愿意当副都督,当然不是因为他谦让,而是他知道正的那个干不长。沈秉堃在清朝能压他一头,但是现在不好使了,乱世之中,文官一钱不值,得枪杆子说了算,陆荣廷有枪,他这个副的就是正的。沈秉堃和王芝祥倒也识相,他们跟革命党谈判,说实话也没指望能保住富贵,只是想避免冲突,捡条命,好去消受为官多年攒下的私财。于是,在谈判成功后,就找了个辙,说要北上援鄂,麻溜地离开了广西这片是非之地。原来一正两副三个都督,现下就剩了个副都督,当然副的就成了正的。1912年2月,陆荣廷来到桂林,接任都督,当然,桂林不是他的地盘,他也不放心,过不多久就把省城迁到了老巢南宁。

陆荣廷正儿八经地当上了广西老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些从土匪时期就跟着他的功勋老臣们享福了,省城各衙门都是他们占了,最要紧的当然还是军队,那就更马虎不得,反正都得是跟他沾亲带故的,要不然一律滚蛋。革命党忙活半天,除了广西确实独立了之外,一无所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辛亥年间,陆荣廷和广西的摇身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