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蕲春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名人不少。
前几天,世界各地医学界人士齐聚蕲州,纪念医圣李时珍诞辰500周年。
大家对医圣李时珍多少会了解一点,可对蕲春的大儒陈诗恐怕没有几人能知道吧。
我刚把《大儒陈诗》看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拿起这本书时,心里猜测是作家编的一个故事。可待我细细看来,赧颜汗下,他是继李时珍后,蕲春又一名人——大儒陈诗,陈诗的母亲就是蕲州人。
我以前不了解陈诗,但是看完这本书后,他生动鲜明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作家甘才志仅用寥寥数语就将一代大儒的生平勾画出来,其笔力之雄劲,其文思之瑰丽,都在这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中一一呈现给读者。
陈诗的父亲是蕲春檀林读书人,陈诗的外公是蕲州城里的秀才。那时因陈诗父亲考得了州里第一名,顷刻间把整个蕲州城轰动了,老秀才惜才,把爱女袁蝶儿许配给陈诗的父亲。
陈诗的母亲嫁到大山檀林河,不曾想命运多舛,不到两年陈诗父亲因病过世,真是破屋又遭连阴雨,老屋因一场大风雪倒塌了。公元1748年,乾隆十三年,遗腹子陈诗出生在山清水秀的竹田冲两间茅屋里。
书中有一段特别感人:陈袁氏生了,是个小子,消息像将军山下的抽溜风刮得飞快,裹着油菜花香、小麦花香在檀林河沟沟岔岔漫开,住在檀林河几大姓的人无一人的嘴不闪了闪,这是檀林河的世世代代的德行啊,同情弱者,怜悯寡者,己经深深渗进他们的骨子里。
乡邻们有送鸡蛋的,有送红糖的,有送油面的,络绎不绝,再穷的人家也用手巾包把米送来,或在藕塘里摘了一抱莲蓬送来。
那画面,如身临其境,感受到"笑响点亮了四面风",那情意,让世界充满了爱。
深山里人虽穷,可是他们淳朴善良,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作者认为,孝就是有着千百年耕读文化背景的中国的要点之一。周六去听了讲座,了解并学习, 从学术角度肯定了孝与中国文化的强有力的联系,主讲人讲到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耕读文化,它的主要特色:孝悌为本,崇尚道德。
陈诗就是典型的孝子,他寒窗苦读二十几年,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在他30岁时,乾隆四十三年考中进士,轰动整个蕲州城,官职六品工部主事,相当于现在建设部付厅级别的官职。
由于他的才学超群,朝庭重臣和珅委以重任,行走太学府,做了太子半年老师,太子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来京城两年了,中进士,进工部,做太子老师,踌躇满志,有点功成名就之感,但经历了十七皇子乱咬之事后,时常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剑,心有余悸。
夜深人静时,陈诗会想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每每想起远在深山无依无靠的母亲,他夜不能寐,痛心疾首,归心似箭。
陈诗母亲20岁守寡,坚强刚毅,她从小就喜欢读书,可那时女孩子是入不了学堂,就跟着她哥哥学写字,背古诗。他的启蒙老师就是她母亲,母亲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为他播下一颗爱读书上进的种子,让小小的他有一个展翅高飞的梦想。
他5岁离开母亲,为求学住在蕲州外公家,蕲州那时是有名的繁华城市,麟山书院和凤麓书院名声远扬,外公重儒善教,耳濡目染,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这个俊秀聪颖的孩子心上。
谁会在人生的顶峰急流勇退?谁又会为了深山老母而弃帝师不做?李时珍做了,陈诗做了;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同为蕲春人,一个可做御医,一个可做御师,可他们都毅然选择回乡。
古话讲"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孝,陈诗舍弃了大好前程,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人间道义,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因为都是炎黄子孙。
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尧典》赞扬虞舜"克谐以孝",在《尚书.康浩》中列出的首恶是"不孝不友"。
只是现在孝顺老人,倒成了一个难题,水是向下流的,老人养子女,带孙子都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可等到老人不能动了,有些儿女却嫌弃了,孝顺就成了负担,老人病了就更怕花钱,互相推三阻四,让人心寒,令人不齿。
又有人说:陈诗是犯错了吧,要不为啥京官不做回大山了,古有李密辞官敬老,今有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带父读书,古往今来,孝顺是被称颂的。
年纪轻轻,满腹经伦,他不是没有追求的,只是忠孝不能两全,他侍俸母亲左右,寄情于山水中,当然也有苦闷和徘徊。
他想到了向先贤李时珍学习,李时珍修《本草纲目》,历尽坎坷,尝百味草药,走遍万水千山,花了一辈子心血。
他兴教育,著书立说。母亲在,不远游。他就在附近大桴山朱氏塾堂边教学生,边编教材《人名考》。五年后陈诗领着学生参加州试,包揽了前五名,蕲州城再次轰动了。
母亲病逝后,他先后在襄阳鹿门书院,荆州荆南书院任主讲,江汉书院任主讲二十年,多年在名书院的主讲席位,让他在同行成了传奇人物,教育家名富其实。
最为称道的是:陈沆、陈銮两名优秀学生,陈沆于嘉庆二十四年恩科高中状元,陈銮于嘉庆二十五年正科取探花,门下举人及进士数百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名师出高徒。
陈诗与章学诚同为进士,章学诚那时着手主编《湖北通志》,后因湖北总督调任,接任的总督同章学诚产生了误会,与此同时有些人对章学诚编《湖北通志》有意见,大家群起而攻之。唯有陈诗不"落井下石",他肯定章学诚的学术,两人成为知己,章学诚因病去世,陈诗送银并写墓志铭,章学诚后人感恩陈诗,将章学诚的手稿交给陈诗,足见陈诗的心怀宽广,人品高尚。
他在音韵诂学方面,有创新发明之举,由于他在京城呆了两年,琢磨为什么京城的话能听懂,地方方言却难懂,但一唱曲儿就都懂,他从乐谱中得到灵感,研究并写了《六律正五音考》,《古今韵类求》,这便是中国早期的音韵学。
在考古学方面,著有《竹书纪年集诠》。
在考据学方面,著有《四书类考》,《人名考》,他用诗来叙述考据的很多,这是他的首创,让学者折服。
诗歌方面,造诣颇深,有《大桴山人诗文集》,《大桴山人偶存集》等。
在方志学方面,成就最大,硕果累累,主要有《湖北通志》,它是湖北省最早的一部全省通志。还有《湖北旧闻录》,它是湖北省最全的一部地方文史资料。
他著作繁多,涉及面广,书目有52种,900余卷。主要有《湖北通志》,《湖北方域志》,《湖北旧闻录》,《湖北金石存佚考》《知不足斋四书文》等。
掩书长思,如果陈诗不为母辞官,官至国相?恐怕连命都没了,伴君如伴虎。
嘉庆做了皇帝,乾隆崩天还在七七里,嘉庆就把和珅家给抄了,和珅被杀时才49岁。
陈诗自幼聪慧,官场两年什么都看明白了,宫庭争斗,官场险恶,历经生死,他更不愿溜须拍马。有人讲他不适应官场,要我看,他大智若愚,重情重义,他大孝亲奉母亲,直至送母归山,他对母亲的这份深情,感天动地,从古至今,能有几人?
教书育人, 君子大隐隐于市 , 就算没有回归庙堂之上 , 依旧用自己的才学在回馈社会 ,在用教育继续影响着社会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著书立卷 , 著作近一千余卷,笔耕不止,业绩斐然,给中华民族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家洋洋洒洒三十万字的书,描写细腻,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精彩,民风朴实,乡土气息浓郁。
倾注了作家深深的情感,他爱蕲北大山,爱大山纯朴的山民,敬仰孝顺有学问的陈诗。
他隽永的文字,谱写了一曲深山大儒的颂歌,也为当今社会唱响一支古老动人的道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