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你的一生
一叶知秋Becky
2014-04-12 22:48:34
我喜欢使用助记法,因此就取contaminate这个词里的每个字母作为一组词汇的首字母,来描述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如何影响成年生活。
1.共依存Co-Dependence
身份丧失、自我意识
有共依存表现的人,会跟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欲望脱节。
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塑造身份意识。
适应压力应该是一种暂时状态,绝不应是长期状态。
孩子们也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感,这样他们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
若是家庭环境充满非正常的国过激行为,如药物的滥用、激烈的情绪、身体遭受暴力或侵犯,孩子就得将注意力放到应付外在的这些情况上。
共依存的行为表明,这个人的童年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2.侵犯行为Offender Behaviors
我、外界
受害者的心理。侵犯者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如果继续做这个被吓破胆的自己,是无法得到安全感的。因此,道森认同了父亲的“自我”。他变成了他的父亲。
为了熬过这种痛苦,他完全丧失了自我同一性,反而认同侵犯者的身份。
虽然大多数侵犯行为都源于童年,但并不一定都源于受虐。有些侵犯者是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被“宠坏”了,所以他们自觉高人一等。他们没有一点儿责任感,总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的过错造成的。
3.自恋症Narcissistic Disorders
自我价值
每个人在在变成”我“之前,都是”我们“。我们需要一面镜子来映照出自身的各个部分。我们必须知道自己非常重要,并受到认真的对待,我们的每个部分都被人爱着,被人接纳。这些都是健康的自恋需求。
被剥夺了自恋需求的内在小孩会不知足的渴望爱,渴望关注,渴望温情,从而搞砸成年生活,破坏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因为不论得到多少爱,他都觉得还不够。
孩子总是需要父母。这是天然的需要,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孩子的这种需求是依赖需求,换言之,必须依靠另一个人才能得到满足。
唯有通过宣泄这种没有得到满足的失落,才能把它治愈。在此之前,这个不知满足的孩子会一直寻求童年不曾得到的爱和尊重。
成年小孩被剥夺了自恋需求时,他们的需求表现各不相同,比如:
·人际关系屡屡不如意
·永远在找能满足自己一切需求的完美爱人。
·上瘾。试图用瘾癖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性瘾癖和爱瘾癖是主要的例子。
·追求物质和金钱以获得价值感。
·成为表演家(演员和运动员),因为他们需要观众的崇拜和仰慕。
·利用子女来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他们幻想子女永远不会离开自己,会一直热爱、尊敬和佩服他们,想从子女那儿得到当初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和特殊的赞赏。
4.信任问题Trust Issues
信任
当照顾者不可信赖时,孩子会对外界产生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世界似乎成了充满危险、敌意的、难以抱我的地方,孩子得一直保持警惕和控制力。
没有谁能跟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亲近。亲密关系需要彼此能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
人有信任问题时,也会走极端。要么放弃一切控制,对别人投入过多的信任;要么退缩到与世隔绝的孤独之中。
一个没学会信任的人,会误把刺激当作亲密,把迷恋当作喜爱,把控制当作安全。
人生中的第一个成长任务,就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我们能信任这个世界,我们就能学着信任自己。信任自己,就表示你信任自己的力量、感觉、情感和欲望。
5.外在实现或内在实现行为Acting out/Acting in Behaviors
如何外在实现童年时期未能满足的需求,以及未能抚平的创伤。
生命的首要动力是情感。情感是促使我们保护自己并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动力。
我喜欢把情感(E-motion)这个词解释成动态的能量(energy in motion),它是一种根本能量。
愤怒驱使我们保护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利。
恐惧则让我们逃离危险。危险迫近、已势不可挡。
悲伤则让我们落泪。眼泪有净化作用。我们可以依靠悲伤来宣泄失落,把能量释放出来。如果失落得不到宣泄,我们便无法跟过去做个了断,所有与烦恼或创伤有关的情感能量就会因此冻结。
但是这些能量既然还没有得到处理和释放,就会始终设法寻求突破口。如果不能健康地释放出来,它就只能以不正常的行为来释放。这就是所谓的”外在实现“。
外在实现,或称再实现,是受伤的内在小孩对生命造成的伤害中比较严重的一种。
这是一个孩子的痴心妄想,而不是成年人该有的理性思考。
外在实现还有一些其他表现行为,比如:
·对别人施加暴力。
·说一些我们发誓不对孩子说的话,做一些我们发誓绝不对孩子做的事。
·突发性年龄退化:乱发脾气、撅嘴等。
·不合时宜的叛逆。
·执行理想化的育儿规则。
童年时一直埋藏、未能得到释放的情感,常会变成现在的隐患。
内在实现的情感能量会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包括肠胃疾病、头痛、背痛、颈部疼痛、严重的肌肉紧张、关节炎、哮喘、心脏病以及癌症。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则是另一种内在实现的形式,有人会借意外来惩罚自己。
6.不切实际的幻想Magical Beliefs
孩子不太能区分想象和现实的世界。不正常的父母常会强化子女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比方说,告诉子女,他们的行为要直接为某人的某种感受负责,这就是在教导他们幻想。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在鼓励幻想:“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只要找到“对的”男人,一切就能圆满解决。这样的幻想不切实际,其中暗含了一种意思:某件事或某个人可以改变她的境遇,而她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改变做任何努力。
孩子喜欢幻想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如果孩子因为依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受伤,那他就不会真的长大成熟。他所长成的这个成人,仍然会受孩子的幻想影响。
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一些表现形式,比如下面的这些想法:
·如果我有钱,那就万事大吉了。
·如果我爱的人离开了我,我就活不下去了。
·一纸文凭能让我变聪明。
·只要我“努力”,世界就会回报我。
·“等待”会带来美好的结果。
童话故事:对女人来说,幻想在于“等待”那个对的男人;对男人来说,幻想则是不断追寻这个天造地设的美人。
很多童话故事都是象征性的,表现的是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男性或女性身份。如果成长的顺利,我们最终总会超越对这些故事的字面理解,真正领会故事的象征意义。但一旦内在小孩受了伤,结果就是我们会变成成年小孩,迷信地等待或追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那个完美结局。
7.亲密关系障碍Intimacy Dysfunctions
很多成年小孩都在被抛弃和被套牢的恐惧中徘徊。放弃走进,拒绝走出。
把依赖和爱混淆。她表现出来的爱其实是依赖,根源在于她害怕被抛弃。
受伤的内在小孩会破坏一个人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因为他无法意识到真实的自我。一个孩子受到的最大伤害,莫过于真实的自我遭到排斥。父母如果不能肯定子女的感受、需求和欲望,就是在排斥孩子的真实自我。这时,为了迎合父母,虚假的自我就有建立的必要了。
为了相信自己是被疼爱的,这个受伤的孩子会按他人认可的方式做事。这个虚假的自我被家庭的需求及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强化。渐渐地,虚假的自我“成为”了自己。
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要树立强烈的自我意识,方法之一就是为自己建立牢固的边界。
性的边界保证我们在性关系上安全而舒适。性的边界不牢固的人,往往会在并非心甘情愿的情况下与人发生性关系。
情感的边界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情感与别人情感之间的界限,并让我们明确我们的情感何时关乎自己,何时关乎他人。
理智和心灵的边界则决定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孩子如果因为被疏忽、被虐待而受伤,他的边界就会遭到破坏,他就会害怕被抛弃,或害怕陷入情感中无法自拔。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是谁,就不会害怕亲密关系。当他有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时,他也不会被人抛弃。但是,一旦缺乏牢固的边界,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我们会难以对人说“不”,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这些都是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时不可或缺的。
亲密关系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性关系障碍衍生出来的。生长在不正常家庭中的子女,在性发展上会受到伤害。造成这种伤害的原因是家中缺乏性方面的榜样,比如,家长对子女的性别感到失望,蔑视、侮辱子女,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依赖需要。
父母的蔑视和羞辱经常导致孩子成为施虐或受虐性变态。
婴儿期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孩子,就会停滞在口腔期。这种情形在性行为上就可能表现为痴迷于口交。
被困于幼儿期的孩子,常常会对别人的臀部着迷。对某个生殖部位的着迷称为“性的具象化”,会将他人等同于生殖器官。
性的具象化会伤害真正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靠的是两个完整的人把对方当作个体来尊重。许多共依存的夫妻常常沉溺于性行为中,这是受伤的内在小孩所知的唯一的亲近方式。
8.缺乏管教的行为Non-disciplined Behaviors
教导孩子不撒谎、不贪图享乐、对自己诚实、有自我责任感,这些都能增加他们生命中的喜悦和快乐。
孩子需要父母在自我约束方面以身作则,而不光是在口头上指挥。
9.瘾癖行为或强迫症行为Addictive/Compulsive Behaviors
我戒掉了酒瘾,但又开始找别的方式来改变情绪,像患了强迫症一样地工作、吃喝、抽烟,因为我的内在小孩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强迫症和瘾癖行为的核心是由选择性获取的感觉、压抑的情感以及虚假的想法组成的。
酒精、毒品以及各种食物,都含有可能造成心理转变的化学潜能。许多其他东西也能改变情感,造成心理转变,这里我想谈谈活动瘾、认知瘾、情感瘾,以及迷恋事物的瘾癖。
能使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活动包括:工作、购物、赌博、性以及宗教仪式。事实上,任何活动都能被用来改变情感。
活动能转移人的注意力。
认知瘾是一种逃避情绪的有力方式。思考是逃避情感的一种方法。所有的瘾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