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产投资市场的“七个效应”(上篇)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写过一本很有名的畅销书,书名叫《思考,快与慢》。这是一本关于决策心理的书,书里提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经济学效应,人们在经济行为中常常是非理性的。

在区块链投资的世界里,这些效应也很明显。本文主要是对书中提到的七个效应在区块链投资领域现象的一些思考和分析。这七个效应分别是:锚定效应、效用层叠、回归平均值、损失厌恶、禀赋效应、分母忽视、框架效应。

本篇主要是对前三个效应的思考和分析。

一、 数字之锚

在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锚定效应”。所谓的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举个例子,猫与老鼠里面有一集,丑小鸭破壳而出的那一刻看见了jacky小老鼠,于是就屁颠屁颠地跟在jacky的后面,把jacky小老鼠当作是它的妈妈。这就是最典型的锚定效应。

在区块链投资里,这个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前一阵子比特币大跌,跌到一定价位后就有人大量抄底,仿佛真的有个“支撑位”,然后反弹,涨到一个价位好像又到了一个顶,又会回落。当时btc跌得最厉害的那条线,是6000美元,回涨的高点是8500美元,然后回落,一度到7000美元,然后反弹,到8500美元,又停了。好像有个数学家在操纵了币市一样,非常精准。

这背后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数字资产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价机制,投资者缺乏衡量价格的依据,因此某一时间段的价格,常常受一些整数位的数字的影响,由人们的心理的“锚”,给某一数字资产在某一时间段定了一个价格范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二 、 效用层叠

效用层叠是一连串自持事件,它可能开始于对相对次要的事件的媒体报道,然后会引起公众恐慌和大规模的政府行动。

书中举的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即1979年发生在美国纽约州的拉夫运河事件。拉夫运河中掩埋的有毒垃圾在1979年的雨季中显露出来,引起了水井污染超标,还散发出恶臭。当地居民当时既气愤又害怕,他们中的洛伊丝•吉布斯(Lois Gibbs)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尤为活跃,一心想要维护自身利益。官方消息触发了效用层叠。在这一事件最受关注的时候,每天都会有很多拉夫运河的相关报道,当时一些科学家试图告诉公众他们夸大了危险的程度,但是这一论调不是被人们忽略就是被相反的声音淹没了。

反映在区块链投资市场上,就是消息市的影响。

国内某媒体发出一条有关政府要监管的消息,老韭菜经历过几次大风大浪,心里已经很淡定了,市场上只是有点小的波澜。随着信息发酵,多家媒体转载,再加上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一下子触发了效用层叠,引起投资者情绪恐慌,恐慌情绪引起抛售,区块链资产的价格大跌。最后事实本身如何,反倒不重要了。人们的恐慌情绪本身被放大了。

书中对该现象的一个解释是这样的: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现在的区块链资产投资市场还处于蛮荒阶段吧。

了解这一点,也许我们不必对某些“恐慌”信息有所担忧,但对其背后所引起的群众性恐慌情绪 ,应该有所警惕。

三 、 回归平均值

“回归平均值”是指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

关于这个效应,有一个经典的例子,那就是“体育画报的诅咒”。凡是登上《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这本杂志封面的运动员都会在接下来的赛季中表现欠佳。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过度自信以及人们对其期望过高的压力造成了这些人表现不佳。不过,这个诅咒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来解释:能够成为《体育画报》封面人物的运动员在前一赛季一定表现极为出色,也许这种出色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运气,运气是善变的,接下来他就没那么走运了。

在数字资产投资市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某一区块链项目token发出来时,媒体及交易所大加宣传,加上名人的站台,价格一路狂涨,看起来局面一片大好。但经过一段时期,如果该项目并没有显现出它的价值,它的价格会逐渐的往下掉,水落石出,呈现出它本来应有的样子。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在股票市场,还是区块链投资市场,长期来看,坚持“价值投资”或许是更正确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字资产投资市场的“七个效应”(上篇))